高教发展参考2017年第01期(总第20期)

作者: 时间:2017-12-20 点击数:

高教发展参考

2017年第01期 总第20期

==========================================

发展规划与高教研究中心 主办 2017年1月30日

本期导读

【高层声讯】

陈宝生:全面系统谋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切实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引向深入

【高教视点】

我们该建立怎样的科研评价体系

创建“两个一流”应统筹好若干重要关系

【他山之石】

西北联大对“两个一流”建设的启发

【高教动态】

刘延东在教育部考察调研时强调 精准发力 稳中求进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高校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情况

国家科技奖高校获奖比例再创新高

上海成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

南开大学创制抗脑胶质瘤新药 澳洲临床初显疗效

-------------------------------------------------------------------------------------------------------------------------------------------------------------------------------------

【高层声讯】

全面系统谋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切实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引向深入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陈宝生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系统的首要政治任务。会议召开后,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按照教育部党组的要求迅速行动起来,认认真真画蓝图、扎扎实实谋举措,目前已经形成了浓厚的氛围,展现了十足的劲头,可以说开局良好。下一步,就是要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引向深入,重点是解决好怎么看、怎么学、怎么干、怎么评的问题。

一、解决好怎么看的问题

这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一篇纲领性文献,必将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一是要看“根本方向”。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充分肯定,指出这些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积极主动,呈现出持续加强改进、不断向上向好的态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功不可没。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要始终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这是我们办高等教育的根本方向。根本方向是不能动摇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命脉所系。我们要在这方面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坚定性、自觉性和历史责任感。

二是要看“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总书记重要讲话明确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四个服务”是党的教育方针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坚持立德树人,完成好“四个服务”,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是我们的根本任务。我们要把这些根本任务体现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三是要看“根本保证”。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是这次思政会的“魂”。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根本保证。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就是要保持政治定力,坚持质量建党,不断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就是要抓好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四是要看“根本动力”。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阐明了改革创新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动力。改革创新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动力,也是我们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在根本动力上深化认识。总书记指出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特别是着眼环境条件的发展变化,把握高校育人的关键环节,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高校要紧紧围绕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

二、解决好怎么学的问题

要改进学习的方式方法,也就是在学风上要有改进。既不要把学习形式化,念念文件、讨论讨论,用一些大词谈谈体会,用一些口号装点门面;也不能庸俗化,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装到思想政治工作这个筐子里面来,不要在载体上、抓手上搞一些娱乐化、虚高化的东西。要把精力放在领会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不能一篇一篇地孤立学,而是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教育问题的系列重要讲话结合起来学,作为一个系统学习。

一是要学理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事关高等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重大问题,深刻阐明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教育系统来看,这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纲领性文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从党的理论创新角度看,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讲话蕴含着系统深刻的教育理论、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党建理论,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等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刻理论思考和理论提炼。

二是要学立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总书记专门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要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在关心人、帮助人中教育人、引导人。我们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立场,深入了解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愿望,全力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三是要学国情。总书记重要讲话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国情课。改革开放以来,从基本国情和时代要求出发,我国坚持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书记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这是总书记在深谙国情、洞悉教情的基础上作出的重要结论。我们要学习总书记如何了解国情,特别是要在深入了解教情、校情上下更大功夫,这也是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是要学方法。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运用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自觉坚持问题导向、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为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钥匙”。无论是教师要做到四个“相统一”,还是学生要做到四个“正确认识”等等,都体现着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既要深入理解讲话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又要着力把握讲话所体现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五是要学语言。总书记重要讲话深入浅出,非常接地气,富有感染力吸引力。比如总书记讲“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等等,娓娓道来,使人如沐春风。总书记重要讲话简洁明了,富有哲理。比如总书记讲“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等等,给人启迪,耐人寻味。我们要学习总书记的语言风格,自觉转变文风,提升语言的魅力和力量。

三、解决好怎么干的问题

干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我们要重点打好三个战役。

一是要发挥好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党委要对本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对本校党的建设全面负责,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和维护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高校的根本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不能与现代大学制度搞成两个体系。要进一步发挥院(系)党委(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履行政治责任,保证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决定的贯彻执行,把握好教学科研管理等重大事项中的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方向。

二是要发挥好高校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主要看学生党支部、研究生党支部和教师党支部。其中,教师党支部最为关键,这个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好,将严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要优化党支部设置,在按院(系)内教学科研机构设置教师党支部、按年级或院(系)设置学生党支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依托重大项目组、课题组和学生公寓、社区、社团组织等建立党组织。要选优配强教师、学生党支部书记,实施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努力探索把有条件的党务工作者培养成学术带头人,把行政系统主要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培养成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逐步实现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是懂政治的业务工作者、基层行政系统负责人是懂党建的行政领导者,做融合的文章不做分割的文章。

三是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深入实施“高校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推进思政课建设的综合改革创新。要重点抓思政课教学人才体系建设,建立思政课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推行思政课特聘教授制度,推动领导干部上讲台讲思政课。要重点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重视发挥所有课堂的育人功能,精心打造由思政课、人文素质课、专业课、社会实践等构成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四、解决好怎么评的问题

我们要研究制定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工作评价和效果评估相结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估,要评政治生态,评全面加强的成果和水平,不评花瓶、不评盆景,逐项对应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实情况。

一是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供给侧的评估。在内容方面,要重点评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情况。在教材方面,要重点评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编审和选用情况,评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使用情况。在方法创新方面,要重点评估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情况,评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情况,评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情况,评估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工作情况。

二是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求侧的评估。在学生方面,要重点评估广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情况,以及重点评估学生就业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情况。在教师方面,要重点评估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的情况,重点评估教师在住房、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帮助解决问题的情况。

三是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层的评估。在落实责任方面,要重点评估高校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履行情况,重点评估党委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的情况和领导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的情况。在完善制度方面,要重点评估制定实施意见,特别是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配齐建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等方面制度建设情况。(来源:《中国教育报》,日期:2017-01-13)

【高教视点】

我们该建立怎样的科研评价体系

齐芳

近年来,我国科研评价过多、过于频繁、过于偏向计量指标,已经成为科技界反应较为集中的热点问题。科研评价会对科研人员的行为起到导向性作用,进而影响整个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我们该建立怎样的科研评价体系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的“科技评价与科研诚信”科技伦理讨论会在湖北武汉召开。会议间歇,参会的一位院士接到一个电话,某科研机构邀请他参加项目评审会。这位院士以要参加其他会议的理由拒绝了。挂断电话,他无奈地说:“我们虽然属于一个大学科领域,但不是小同行,有些东西我真是不太了解,怎么评?现在不少评审都是走过场,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近年来,我国科研评价过多、过于频繁、过于偏向计量指标,已经成为科技界反映较为集中的热点问题。现代社会,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一种职业,对科研的评价与科研工作者的个人利益息息相关。因此,科研评价必然会对科研人员的行为起到导向性作用,进而影响整个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那么,什么样的科研评价体系才是适合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体系呢?

科研评价谁来做:

依靠学术共同体,特别是注重小同行评价

进行科研评价,公平、公正、客观是最基本的要求。要想达到这个目标,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就是:科研评价应该由谁来做?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士王乃彦认为,在科研评价中应该从组织领导上实行回避制度,“不能这个项目在我所里面,就由所里直接进行评估”。他认为,组织评价的部门既不能是直接利益相关方,也不能是承担项目单位的直接领导机构。

科研评价能完全交给第三方来做吗?大部分科学家给出的答案也是否定的。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士马志明认为,有大量工作需要第三方评价机构来做,比如对发表文章的梳理等,但“他们往往并不能深入到每一个领域的每一个方向中去,让他们来做评价往往不会很精确”。的确,在很多由第三方开展的评价中,因为专业性不够,评价最后变成了“数数”、数文章、数引用、数加班。

那么,科研评价该由谁来做?与会的专家学者纷纷表示,这个工作应该由学术共同体来承担,特别要重视小同行的意见,用马志明的话说:“只有小同行才真正知道科研的价值。”王乃彦提出,在参加评估的专家中,小同行应占专家组成的三分之二以上。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叶继元认为,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追求真理的研究,在对成果的判断上具有复杂性。“哪些属于创新,哪些是跟踪模仿,提出哪些新观点,取得了什么证据?这些因素不是简单数论文就能明白的,要靠小同行来评价。”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刘云对此有同感。他说,汤森路透最近几年一直用大数据方式预测诺贝尔奖,但都是错的,“从这里能反映出,对科研成果的评价还是要落在专家的价值判断上”。

科研评价怎么做:

减少过多评价、简化评价指标、要分类分层

华中科技大学丁烈云院士有些纠结:“现在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35岁以前要把青千、拔尖人才拿到手,45岁以前要把杰青、长江学者拿到手,然后是评院士,要带上‘帽子’才能一步一步往前走。那还有没有时间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科研?”但学校又不能阻挡老师去争取这些头衔,因为“对学科评估是有帮助的”。丁烈云坦承,这些头衔都带着科研经费,有些还配合生活安置经费,在吸引国外的优秀科研人才回国工作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现在各种各样的评价是不是太多、太同质化了?

空军预警学院教授王永良院士则认为,有些评价指标太复杂、太烦琐,过于依赖计量,“送给我评审的表格,我都看不明白”。他说起自己参加过的一次评价:“我们小同行心里都很清楚哪些人更优秀,但计算出来的结果却和我们的评价差别很大”。这是因为制定了太多、过于琐碎的量化指标,反而冲淡了评价最重要的内容——成果的科学意义。他提出,评价指标宜简化,计量只能为辅,不能喧宾夺主。

王乃彦提出,科技成果的评估体系要因工作性质和学科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能一刀切,把论文作为唯一的标准。不少专家也提到,科研评价不仅要区分工作和学科,对于一个科研人员来说,在他学术生涯的不同阶段,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虽然还存在很多问题,但中国科技界正着手改变。丁烈云介绍,华中科技大学正在进行尝试,“我们经过国际评估后,遴选了100个团队,涉及300多名教师,对他们进行10年的稳定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对他们进行科研状态评估,让他们能够安心做科研。”而中国科学院学部日前也正式启动“我国科技评价和奖励的问题与对策”院士咨询课题,清华大学教授程津培院士介绍,希望能够提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推动相关改革获得实质性进展。

专家们也提醒,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有一些提法太过“理想化”,要谨防这种“拍脑袋”的决策。同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学部道德委员会主任裴钢院士说,科研评价体系的建立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与我国科研发展阶段相适应,“超越我们所处阶段的科研评价方式,无论是超前或是过度,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包括科研诚信不端,伤害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日期:2016-11-18)

创建“两个一流”应统筹好若干重要关系

曹国永

建设“两个一流”核心是要突出重点,关键是要加强建设,根本是要取得成效。当前一批高等学校正在陆续策划和部署创建“两个一流”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以及在创建“两个一流”的进程中,高校都应认真思考、正确把握、妥善处理好若干重要关系。

统筹好创建世界一流与坚持中国特色的关系

坚持中国特色,是高校创建世界一流的首要前提,也是建成世界一流的根本保证。坚持中国特色,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力量和中华五千年历史传承的文化力量,坚定广大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二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按照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要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三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各负其责、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的水平。四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进一步规范高校党内政治生活,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政治生态。

统筹好创建世界一流与服务国家战略的关系

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抓住国家发展、民族崛起的战略机遇,实现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主动服务国家需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是高校创建“两个一流”的核心价值取向。服务国家战略,一要主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高铁“走出去”等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科技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二要突出创新驱动,充分发挥高校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的重要作用,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贡献突出为导向,聚焦可能产生突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产出原创性重大成果,全面提升高校乃至国家的创新能力。三要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以高水平科研推动高效益成果转化,实现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的良性互动与有效衔接。

统筹好创建世界一流与深化改革的关系

建设与改革并重,是创建“两个一流”的显著特征。综合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大红利。也只有通过深化综合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破除制约学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内生动力,加快“两个一流”的建设进程。一方面要厘清权力边界,充分调动院系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明确“两个一流”建设中的学校主导作用和学院、学科主体责任,加强学校、学院与学科的统筹协调和发展,同时抓住以学科为龙头的综合改革,逐步实现以学科体系为基础配置各类资源。另一方面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特别是要注意发挥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董事会以及群团组织在学术管理和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形成自我约束和能妥善处理自身问题的内部管理体制和监督制约机制,提升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统筹好创建世界一流与建设基础学科的关系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是要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科学的学科布局、良好的学科生态是提升学科竞争力和水平的关键。以基础学科为基石,围绕优势特色学科构建“高原”学科群,进而通过“高原”学科群孕育“高峰”学科点,是世界著名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普遍做法。创建“两个一流”,既需要通过集中力量、精准施策,使若干处于国内前列、在国际同类学科中具有比较优势、能够体现办学特色的学科率先冲击世界一流水平,进而带动学校整体迈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又需要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其他基础学科的建设发展,从而不断产生新的优势学科增长点。这就要求高校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制定科学的分层建设规划,同时建立一套“能进能出”的重点学科建设动态调整机制,适时淘汰绩效差的重点建设学科,择优补充建设成果好的其他基础学科为重点建设学科。此外,还应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学科融合,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异军突起”。

统筹好创建世界一流与服务保障的关系

“两个一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强有力的服务保障,并且使各方面工作形成强大合力。围绕“两个一流”创建工作,要突出推进管理创新,特别是创新管理理念、完善组织架构、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要突出强化条件保障,进一步统筹好人、财、物、房和信息等重要资源,重点向高层次队伍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和高质量人才培养倾斜。要突出加快开放办学,推进与国内外政府机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办学和联合攻关,为“两个一流”建设提供可持续的动力支持。(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日期:2016-11-22,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它山之石】

西北联大对“两个一流”建设的启发

董奇

启发之一:明确标准定位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大家都在思考标准是什么,怎样进行判断。西北联大的办学传统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其中之一就是坚持学术的标准——怎样进行原始的创新,怎样提出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学术创新要设立国际坐标和中国坐标。建立世界一流大学,要有一个国际坐标来思考我们提出的理论、方法和发现的规律、学术的创新,在国际上具不具有先进性。但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有很多学术研究是与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联结在一起的,必须坚持中国的标准,而且除了学术创新,任何一个国家建设一流大学,都要服务于本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中国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一定是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要服务于国家、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这更需要有中国的坐标。

启发之二:注重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

培养优秀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需要注重科学研究,但同时还需要注重文化的传承,需要注重社会的服务,这是《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里面明确提出的重要职能。按照现在国内外,尤其是世界性的大学排名指标,这些职能是没有办法进行评估的,因为文化的传承、社会的服务,都和一个国家自身的文化、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文化教育建设的需求密切相关。很多的大学,包括很多地方大学都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从历史上来看,西北联大对今天中国西部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对西部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相当大的贡献,其影响到今天依然延续。我想,建设“两个一流”,不仅仅要关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还要注重社会服务,应用大学知识成果、学科优势、人力资源优势,服务于国家和区域包括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

启发之三:突出优势和特色

大学没有优势,没有特色,就很难建成“两个一流”。西北联大期间,我们各个大学都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高中,直到大学的学科体系建设,以及通过深入乡村、深入基层、深入民众扫盲等工作都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些优势特色延续至今。今天,北京师范大学争创“两个一流”,突出自身的教育特色,仍是学校的重要战略。

启发之四:需要精神支撑

建设“两个一流”需要更多人、财、物的投入,需要改善科研条件,需要提高教师们的待遇,需要更好的人才培养的设备设施。但是,只靠人、财、物的投入是不够的,还需要精气神。在物质条件、办学条件、科研条件有更大改善的今天,精气神的加强显得尤为重要。在西北联大的精神中,首先是它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为民族的复兴所体现出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任何一个大学,没有这样的一种精神,老师没有这样高的志向,就很难真正变成一个服务于中国、影响于世界,对中国、世界都能作出重要贡献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今天,各个大学的办学条件比西北联大时期好多了,各个大学也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高校之间要注重资源共享,我们可以通过学分互认、联合科研、建立联合机构等形式,发扬协同精神、合作精神,推动中国大学更好地奔向一流。(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日期:2016-12-06,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高教动态】

刘延东在教育部考察调研时强调 精准发力 稳中求进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1月9日下午,刘延东来到教育部机关进行考察和调研。在听取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关于2016年教育工作情况和2017年教育工作主要考虑的汇报后,刘延东充分肯定了过去一年教育系统在立德树人、顶层设计、推进改革、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思政工作等方面展现的新思路、新话语、新气象、新成效。她希望,教育系统在新的一年继续保持良好工作作风和工作状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加强战略思维和前瞻性谋划能力,强化调查研究和工作落实,形成干事谋发展的总体合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刘延东强调,2017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重要的一年,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十三五”规划进入实施的关键一年,教育系统要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切实推进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一是对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要坚决抓好、抓实、抓出成效。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知识分子和师生员工凝聚在党的周围。要高度关注教育安全稳定的动向,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二是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实现教育综合改革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结合,全国一盘棋和地方差异化的有机结合与良性互动。三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要多管齐下抓质量,加快完善国家教育标准体系和现代督导体系,强化投入支撑和教师队伍建设。要实事求是抓公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进一步健全倾斜扶持和教育脱贫攻坚机制,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来源:教育部,2017-01-10)

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1月13日至14日,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注重内涵发展,坚持发展抓公平、改革抓体制、安全抓责任、整体抓质量、保证抓党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前进,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作工作报告。他指出,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全国教育系统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认真回应群众期待,开拓创新、积极作为,党建工作呈现新气象,立德树人展现新成效,教育公平迈上新台阶,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宏观战略完成新设计,各项工作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陈宝生指出,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扎实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关键之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全面攻坚阶段。面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要坚持稳中求进和内涵发展两个基本原则,牢牢坚持“六个根本”,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有效性,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新局面。一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第一任务,把促进身心健康作为第一要求,把知行合一作为第一原则,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二是坚持以共享发展为根本目标,在加快发展基础上提升学前教育普惠水平,推动义务教育向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升特殊教育水平,加强对困难群体困难地区的精准帮扶,把加快发展民族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进一步扩大教育公平受益面。三是坚持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根本标准,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不失时机加快办学体制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治理法治化水平,围绕提质增效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确保改革改有所进改有所成。四是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导向,加快优化教育结构。要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发展支撑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推动转型发展出经验见实效,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全面启动“双一流”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提升全民受教育水平。五是坚持以完善体制机制为根本保障,加快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构建优秀人才终身从教机制,系统构建质量控制机制,健全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管理机制,以应用驱动为导向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狠抓教育质量提高。六是坚持以落实主体责任为根本要求,把四个意识贯穿于一切工作的始终,始终恪守严的纪律和严的要求,下大力气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把主体责任扛稳、抓牢、做实。

陈宝生强调,中央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教育系统要以更强烈的责任、更积极的态度、更过硬的作风,确保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向党中央交上一份满意答卷。要在“学”上下功夫,积极推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切实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师生头脑、推动工作实践。要在“谋”上动脑筋,胸怀全局谋,放眼世界谋,尊重基层谋,遵循规律谋。要在“实”上出真招,政策要实,责任要实,督导要实。要在“争”上求主动,主动争取党委政府、部门、社会支持。要在“稳”上作文章,抓好意识形态、校园安全、舆论引导工作,把安全稳定工作职责和任务落实到位。(来源:教育部,2017-01-14,有删减)

高校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情况

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2017年1月9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颁奖。

全国高等学校获得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8项,占授奖项目总数42项的66.7%。

全国高等学校获得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二等奖38项,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47项的80.9%;专用项目评出一等奖3项,高校获得2项。

全国高等学校获得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106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创新团队奖2项,二等奖96项),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132项的80.3%。其中,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项目64项(一等奖3项,创新团队奖2项,二等奖59项),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的48.5%。

全国共有 118所高等学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了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通用项目172项,占通用项目总数221项的77.8%。其中,有75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项目数为130项,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的58.8%。

另外,全国共有12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了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国防专用项目16项,占授奖总数的27.6%。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各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专用项目一等奖1项。

高校在全国授奖项目中继续保持高比例,说明高等学校的科研实力在不断提升,对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尤其是高校获得的2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项目和3项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充分体现了高校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工作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附:

1、高校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统计表

2、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统计表

3、高校获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目录

4、高校获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目录

5、高校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目录

6、高校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专用项目)统计表

7、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专用项目)统计表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2017年1月9日

国家科技奖高校获奖比例再创新高

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全国共有118所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通用项目172项,占通用项目总数221项的77.8%,再创历史新高。其中,75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130项,占授奖总数的58.8%。

从具体奖项看,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8项,占授奖项目总数的66.7%。在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高校获得二等奖38项,占授奖总数的80.9%。高校还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06项,占授奖总数的80.3%。此外,全国有12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国防专用项目16项,占授奖总数的27.6%。

由河海大学等单位完成的“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由清华大学等单位完成的“DTMB系统国际化和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及应用”和由同济大学等单位完成的“航天重大工程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与关键技术”等3项由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创新团队”和“第四军医大学消化系统肿瘤研究创新团队”被评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国家技术发明奖专用项目共评出3项一等奖,其中两项也由高校摘得。

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提供的数据,2016年全国共评选出国家自然科学奖4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1项,总计279项。(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01-10,)

上海成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7日在华东理工大学揭牌成立,9位全国知名专家学者被聘为研究中心首批高级顾问。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在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下,由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市教卫系统思研会等单位共同牵头成立。研究中心将整合上海市和全国的专家学者资源,对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体包括建立学生培养的大数据平台,探索基于大数据应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新路径;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问题提前研判、前瞻研究等。(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7-01-09)

南开大学创制抗脑胶质瘤新药 澳洲临床初显疗效

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悦教授团队发明的抗脑胶质瘤新药ACT001研究再次传出好消息。在澳大利亚墨尔本艾普沃斯医院进行的临床试验中,一位受试的脑胶质母细胞瘤(简称GBM)复发的患者在用药2个月后,瘤体出现缩小。这一消息令科研人员倍感振奋。

GBM是胶质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发展速度快、复发周期短、复发率很高。GBM的手术与放疗均难以清除干净,一般抗癌药物也难以进入脑部。现有治疗该疾病最好的药物——替莫唑胺,也仅能为患者延长2.5个月的生存期,该药还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药监局批准上市的。因此,GBM的药物治疗,近20年内没有取得大的进展,是一个世界医学难题。

南开大学陈悦教授团队历时8年,自主研发了一例可突破血脑屏障,进入脑部,对癌症干细胞具有选择性杀灭效果的抗脑胶质瘤候选新药——ACT001。

“动物实验表明,替莫唑胺在脑部浓度仅为血液中浓度的40%,而ACT001在脑部的浓度是血液中浓度的1.8倍,其作用原理也与替莫唑胺不同。这就意味着,ACT001成为目前十分难得的可以进入脑部的抗肿瘤候选药物。”陈悦说。

2016年3月,ACT001获得澳大利亚临床伦理批准,2016年9月19日迎来第一位自愿服用的澳洲患者,至今已有数名GBM患者参与临床试用。当ACT001的服用剂量上升到次低剂量,即早晚各2粒时,次低剂量组的第一位患者出现瘤体缩小的疗效。

“这名患者是GBM复发,已经没有标准治疗手段。在这种情况下,GBM瘤体通常会长得很快。”陈悦教授说,瘤体在次低剂量组就出现缩小的情况,这样的结果出乎意料。虽然还需要更多的患者参与和更长的试用期来验证ACT001的疗效,但是我们看到了希望,值得更加积极地推动临床试验,未来患者服用的剂量预计会逐步增加3倍。

“在澳洲开展临床试验的同时,我们希望ACT001能够尽快在国内开展临床试验,让国内的GBM患者受益。”陈悦这样表示。

据了解,ACT001的制备原料为小白菊内酯,可从小白菊中提取,而小白菊的干品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草药,称为Feverfew。小白菊内酯对癌症干细胞具有选择性杀灭作用,但在小白菊中的含量很低。

陈悦团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其中包括检测中国特有的药用/景观植物山玉兰,发现其根皮中小白菊内酯的含量高达9.6%,实际提取率稳定在5%—6%。该团队通过半合成的手段对小白菊内酯进行了化学结构的改进,获得DMAMCL(即ACT001),使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稳定性,口服既可进入血液及脑部,还实现了药物在体内的缓慢释放,从而显著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ACT001的创制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获得了十余个国家的专利授权,并发表了系列的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