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发展参考2019年第04期(总第47期)

作者: 时间:2019-08-16 点击数:


高教发展参考

 

2019年第04期 总第47

------------------------------------------------- 

发展规划与法规处 主办   2019430

本期导读

【高教新政】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

【高教视点】

大学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使命担当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四大法宝

高校专业点跟着需求转

高校破五唯,要有勇气和定力

【他山之石】

破五唯,清华发布完善学术评价标准!

清华大学全面实施讲席教授、冠名教授制度

【高教资讯】

教育部:将分三年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我国首次发布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科技创富效应进一步显现

广东实行高校毕业生择业期政策 期内待遇等同应届生

北大和美国中华医学会启动NP项目

2018年高等教育研究最具影响力高校出炉

=====================

  

【高教新政】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实施方案》指出,今后5年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以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时代主题,围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这一主线,聚焦教育发展的战略性问题、紧迫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统筹实施各类工程项目和行动计划,着力深化改革、激发活力,着力补齐短板、优化结构,更好发挥教育服务国计民生的作用,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育目标任务,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2035年奋斗目标夯实基础。

《实施方案》提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施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聚焦重点,带动全局;问题导向,改革创新;分区规划,分类推进。总体目标是:经过5年努力,全面实现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目标,全面构建现代化教育制度体系,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实现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普及,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多样化可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学习大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实施方案》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项重点任务:

一是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课程教材建设全过程,把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有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增强中小学德育针对性实效性,从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改进德育方式方法,注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潜移默化,开展喜闻乐见、入脑入心的德育活动。提升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当中,深入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大力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加强劳动和实践育人,构建学科教学和校园文化相融合、家庭和社会相衔接的综合劳动、实践育人机制。

二是推进基础教育巩固提高。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健全学前教育管理机构和专业化管理队伍,加强幼儿园质量监管与业务指导。加快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组织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着力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支持中小学校普遍开展课后服务工作。

三是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构建产业人才培养培训新体系,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健全产教融合的办学体制机制,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优化专业结构设置,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制度标准,完善学校设置、专业教学、教师队伍、学生实习、经费投入、信息化建设等系列制度和标准,制定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建立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四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加快“双一流”建设,推动建设高等学校全面落实建设方案,研究建立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深入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燎原计划、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完善产教融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科教融合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紧缺高端复合人才培养。完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和监测评价体系。提升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创新服务能力,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建设一批前沿科学中心,支持高等学校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继续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五是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编制管理,修订高等学校、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分类推进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保障教师工资待遇,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实现与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同步调整,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分配办法和内部分配办法。补强薄弱地区教师短板,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银龄讲学计划、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

六是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着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以及教育治理新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支持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逐步实现信息化教与学应用师生全覆盖。创新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开展大数据支撑下的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推动以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快推进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设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开展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建设,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构建“互联网+教育”支撑服务平台,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

七是实施中西部教育振兴发展计划。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以保障义务教育为核心,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稳步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进“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补齐中西部教育发展短板,加快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民族教育。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继续实施中西部高等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东部高等学校对口支援西部高等学校计划,“部省合建”支持中西部地区14所高等学校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教育行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推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加快乡村振兴急需紧缺人才培养。

八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新时代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模式。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发展雄安新区教育,优先发展高质量基础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以新机制新模式建设雄安大学。深化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交流,促进教育资源特别是高等教育相关的人才、科技、信息等要素在粤港澳大湾区高效流动。构建长三角教育协作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加大区域内教育资源相互开放的力度,搭建各级各类教育协作发展与创新平台,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和有序流动。促进海南教育创新发展,依托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新时代教育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

九是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加快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完善留学生回国创业就业政策,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完善中外合作办学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教育合作,建设“一带一路”教育资源信息服务综合平台,建立国际科教合作交流平台,实施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行动计划。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文交流,大力支持中外民间交流,加强中外体育艺术等人文交流。优化孔子学院区域布局,加强孔子学院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加大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力度。

十是深化重点领域教育综合改革。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制度支撑。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坚定高考改革方向,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进一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完善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和直接攻博等选拔机制。完善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全面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依法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构建终身学习制度体系,加强终身学习法律法规建设,搭建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衔接多种学习成果的全民终身学习立交桥,加快发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深入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和学习型城市建设。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

《实施方案》明确了推进教育现代化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是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不断提高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质量,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二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加快完善教育法律制度体系,加快推进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教育系统法律顾问制度,加强学校法治工作,广泛深入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三是完善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健全财政教育投入机制,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四是加强教育督导评估,有效发挥教育督导“督导评估、检查验收、质量监测”职能,保障教育事业优先优质发展。

《实施方案》最后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上来,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地方实际制定本地区落实方案。各部门要主动履职尽责,确保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国务院教育督导部门定期组织督导评估,压实落实责任。及时总结宣传典型经验和做法,凝聚全社会共同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共识,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来源: 新华社,2019-02-23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

通知内容如下: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聚焦完善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等方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各高校党委要充分认识落实科研管理政策创新的重要意义,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部署要求,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进一步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经商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教育部纪检监察组,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坚持问题导向,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各高校要对照党中央、国务院已出台的新政策新要求,对现行科研项目、科研资金、科技成果转化、外国专家和科研人员差旅、会议、因公临时出国(境)等管理办法开展全面自查。凡是与党中央、国务院新政策新要求不符的管理办法,要逐一清理和修订完善;尚未制定管理办法的,要抓紧制定出台。除国家和项目主管部门有明确具体规定外,各高校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制定的相关管理办法,可作为预算编制、经费管理、审计检查、财务验收、评估评审、巡视督查以及纪律检查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二、遵循科研规律,落实科研管理自主权

各高校制定的科研经费管理和政府采购管理办法,要体现教学科研经费与学校行政管理经费的差异性,合理区分业务活动与公务活动,支持科研活动规范、高效开展。纵向科研经费管理按国家规定执行,科研人员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等,由高校结合学校实际自主确定开支标准、报销范围,优化审批程序,简化报销手续。横向科研经费除上述费用外,可按实际需要开支少量科研活动接待费,由学校确定具体管理办法,严格管理。用于科研活动的仪器设备、耗材备件以及服务、工程的采购,各高校要根据科研需要,制定具体办法,缩短采购周期,简化采购流程。特别是对于科研急需的设备和耗材,要落实特事特办、随到随办的采购机制,明确适用情况,确定可不进行招投标程序的采购情形。

三、优化管理服务,增强科研人员获得感

各高校要加强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一站式服务,各种管理事务限时办结,提高科研管理服务效率。要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预算调剂自主权,减少科研经费报销各类证明材料,缩减审批环节,简化报销流程,推进网络服务,切实解决报销繁问题。要建立完善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制度,根据科研需要和科研人员意愿,统筹落实专门经费、专职人员,把科研人员从报表、报销等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各高校科研项目中提取的间接费用,要更多用于科研绩效奖励,加大科研人员绩效工资比重。

四、加强诚信建设,引导科研人员坚守法纪底线

各高校要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强化科研人员主体地位、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引导科研人员恪守科学道德准则,遵守科研活动规范,践行科研诚信要求。科研人员不得弄虚作假,骗取科技项目、科研经费以及奖励、荣誉等,不得在科研经费中报销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不得将科研经费挪用于非科研用途,不得把外协单位作为逃避监管的法外之地。除涉密项目外,外协安排需事前由学校有关部门在校内公示。项目负责人如与外协单位有利益关联,应在签订外协合同前主动向学校相关部门报备。担任党务、行政职务的科研人员,不得利用审批、管理职权在项目申报或经费分配中谋取不正当利益或竞争优势。

五、改进工作机制,强化科研管理部门责任

各高校要制定违背科研诚信要求行为调查处理办法,明确调查程序、处理规则、处理措施等具体要求。涉及科研经费使用问题的信访举报,先由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办理。发现存在违规问题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规定予以通报批评、暂停项目拨款、终止项目执行、追回已拨项目资金、取消项目负责人一定期限内申报资格等处罚。涉嫌违纪的,由高校纪委在调查核实基础上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由高校纪委调查核实后按规定移送地方纪委监委审查调查,并配合其依纪依法妥善处理。

六、完善监督机制,营造良好科研创新环境

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审计、巡视巡察等部门要统筹规范各类监督检查,建立检查结果共享机制,最大限度降低对科研活动的干扰。科研项目完成(验收)前,一般不组织开展监督检查。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和实施周期3年以下项目,不作过程检查。各高校纪委要强化政治监督,针对中央政策落实中存在的堵点难点、科研人员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切实加以解决,对不担当、不作为的要严肃问责。高校纪委在监督执纪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充分尊重科研规律,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和改革方向,准确把握三个区分开来,督促有关部门加强政策制度宣传解读,切实推动营造良好科研创新与育人环境。(来源:教育部,2019418日)


【高教视点】

大学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使命担当

杜玉波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智慧,已经写入中国宪法和联合国决议,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的鲜明旗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近两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创立中巴经济走廊大学联盟交流机制,努力探讨大学在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取得了初步成效。两年多来的积极探讨表明,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大学可以有所作为,也可以大有作为,我国的大学要有这种使命与担当。回顾总结这一交流机制建设的经验和做法,我谈三个方面的认识,与大家交流。

第一、中巴经济走廊大学联盟交流机制是大学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作用的有益探索

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号召,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20178月底,我率团出访巴基斯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9所高校与巴基斯坦的国立科技大学、国立现代语言大学、旁遮普大学等10所高校,围绕共同关注的话题开展对话磋商,发布中巴经济走廊大学联盟学术合作联合声明,提出了中巴高校促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一揽子计划。201711月初,在复旦大学召开中巴经济走廊大学联盟第一次交流机制会议,标志着中巴两国高等教育交流合作迈出了新步伐。在这次会议上,确立了把联盟建设成增进互信、厚植友谊的有效载体,把联盟高校建设成为中巴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协同创新基地的目标。近两年来,交流机制充分调动中巴高校的积极性,有效推动双方互访、促进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实现了从大写意工笔画、从校相亲教相融,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

一是促进了高层次合作,合作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20181月,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马苏德·哈立德与我在北京举行了会谈,双方就全方位推动中巴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达成了诸多共识。当年4月,巴基斯坦教育代表团参加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举办的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展示了巴基斯坦高等教育的成就,为博览会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201811月初,交流机制第二次会议在浙江大学举行,双方参加合作的高校数量由19所增加到30多所,合作学校的层次类型更为全面,合作的方式方法更为多样。2019年下半年,交流机制第三次会议将在巴基斯坦召开,合作的规模和质量也将会有大的提升。

二是促进了人才培养培训,为巴方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提供科技支持。中方高校通过扩大招收巴方学生比例、接纳巴方学生到中方高校研究实习等方式,积极为巴方培养管理科学、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化学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通过联合培养,拓宽了巴方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国际化能力和水平,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同时,部分中巴高校启动了合作培训教师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如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的教师,参加了一带一路电力能源高管人才发展计划,香港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资深学者为他们传授电力能源的崭新设计、领先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及国际发展趋势。

三是促进了高校间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双方全面合作机制初步形成。中巴高校围绕中国南海问题、中巴经济走廊中的民族驱动力、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等话题进行了多次探讨和对话,学术交流活动日益常态化。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与巴基斯坦国防大学、国立科技大学等合作开展了南亚地区安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内外部环境的研究;香港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也积极开展和参与了双方的学术交流活动。同时,两国专家在新型材料研发、太阳能联供系统等几十个领域展开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两国高校专家还联合申请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巴基斯坦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

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交流机制吸引力、影响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巴高校希望加入到这一机制中来,这充分说明交流机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我国的大学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迈出了重要一步。我们也欢迎今天与会的高校参加到这一交流机制中来,使得这一交流机制向更深层次扩展,向更高质量提升。

第二、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同沿线国家谋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推动各国加强政治互信、经济互融、人文互通,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实施,一点一滴抓出成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造福沿线国家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书记的讲话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在这两年的探索中,我们也深有同感,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谋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推动各国加强政治互信、经济互融、人文互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深刻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之间的互信合作离不开教育这座基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潮流,但同时面临着安全稳定、繁荣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共同挑战。有效应对重大挑战,关键在于增强各国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互信合作。深化各国之间的教育合作交流,从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在现实的建设发展中形成共识,才能夯实睦邻友好的社会民意基础,谋求世界的和平发展环境。

我们深刻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之间的互利共赢离不开教育这条纽带。解决好各种全球性挑战,根本出路在于求同存异、共赢发展。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中国政府主张的发展,追求的是合作共赢,基础是文化交融和教育合作。深化各国之间的教育合作交流,增强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互通,传承创新思想,启迪人民心智,才能凝聚起共同发展的强大合力。

我们深刻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之间的交流互鉴离不开教育这座桥梁。世界各国都有权利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讲过,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找到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既要靠探索实践,也要靠互学互鉴。深化各国之间的教育合作交流,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有助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才能为破解重大时代课题提供有效办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寻求新的动力。

第三、大学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应该担当起重要使命

创立中巴经济走廊大学联盟并建立联盟交流机制之后,20187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云南大学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分会,是学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为各高校和科研院所打造了共同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是大学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作用的又一重要机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这两大重要举措,都是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多元化教育合作机制,打造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为大学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作用提供支撑。今后,我们将继续以开放的胸怀,依托中巴经济走廊大学联盟交流机制和一带一路研究分会,充分发挥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教育基础。

我们认为,大学通过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专业素质的时代新人,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发展,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世界的繁荣发展越来越需要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加强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共同培养树立世界眼光、增强合作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在推进各国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中,发挥引领者和骨干力量的作用,成为这个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我们认为,大学通过提供科学研究和创新技术支撑,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强大驱动。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财富驱动等相比,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驱动,最能合理有效地推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高等教育是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推动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高等教育合作,紧紧围绕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和战略重点,整合优势力量开展协同创新和科学攻关,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提供强大持久的驱动力。

我们认为,大学通过推进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筑牢思想根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心相通的深层基础是文化,关键在教育。我们要依靠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达成民心相通,筑牢各国共同发展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和情感基础,促进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与挑战提供思想智慧。

我们认为,大学通过服务经济社会需求,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添新动力。高等教育是知识资源、技术资源的蓄水池,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能够成为服务政府决策的思想智库、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世界各国加强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相互借鉴开展社会服务的好做法和好经验,能够为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力。

我们认为,大学通过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良好氛围。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是面向未来的。在国际交流交往中,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超越国界,较少存在明显的利益之争,平等交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成为主流。教育的交流合作,其意义远远超越了教育自身。世界各国应紧紧依靠高等教育合作共同体,携手破解制约相互间合作交流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包容、开放、和谐的良好发展环境。(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时间:2019-04-27,有删减。作者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四大法宝

袁靖宇

改革开放40年来,高等教育是中国变化最大、成就最显著、最为激动人心的领域之一,同时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回顾改革开放40年,特别需要我们在大的历史维度上思考,有哪些影响全局、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和战略决策,奠定了40年来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还有哪些共性的、规律性的思想认识和做法经验可以凝练、固化,发扬于未来。

回顾艰辛探索和实践的历史,40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词,可以概括为“扩大规模”和“瞄准一流”,核心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40年来高等教育成就斐然,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面向“两个一百年”,我们必须更高更稳地举起改革开放的旗帜,推动高等教育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历史上,改革者总是面临两大难题,这就是“改什么”和“怎么改”。教育政策的重大变化确实可以改变民族的前途,比如改革开放初恢复高考,比如20世纪90年代的高校扩大招生。推进改革,必须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在“改什么”的问题上,必须把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始终把民心、民情、民意作为第一位的考量。否则,就会背离初心,失去民心。在“怎么改”的问题上,必须抓住问题本质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权衡利弊。必须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作为重大改革的决策程序。要坚持系统思维,关注改革的可行性、操作性,把握好方案出台的时机。要充分考虑改革的矛盾、困难和不同阶层的不同诉求、接受程度,正确引导社会预期,弥合社会认识分歧,形成社会认知的最大公约数。

第二,实事求是是破解高等教育一切难题的方法论。相信群众,依靠基层,尊重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这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等教育事业永葆生机的活力之源。把基层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发挥好、保护好、引导好,这是江苏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农民哲学家吴仁宝在总结基层工作经验时曾经感慨:千难万难,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实事求是最难!他说,华西村是一个行政村,如果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盲目地追赶潮流,事事都想当排头兵,经济社会情况发生变化时就被动了,也不可能有华西村今天的局面。教育教学是个慢变量,浮躁不得,折腾不起。在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我们要吃透中央精神,坚持站稳人民立场,从实际出发,守住底线,审时度势,容错纠错,开拓创新。

第三,大学精神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精气神。大学是人类文明延续的基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地,表征着一个社会的理想和良知。大学精神应当反映大学的特质,引领大学实现自身的社会使命,体现教育基本规律、学术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的统一。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战略,为办好一流大学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大学与产业界、与社会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解难分。任彦申先生指出,今天再提“回到洪堡”“回到蔡元培”,那绝不是大学的进步,而是大学的倒退。但是,不论大学的功能如何拓展,培养一流人才永远是大学的初心和使命,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这是大学精神的核心所在。坚持立德树人,必须重视学生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养成。年轻人如果没有点理想、没有奋斗精神,将来就成不了大气、派不上大用。如果我们的大学只能培养出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者只能培养出一群目光短浅、心胸狭隘之辈,那么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没有了希望。

第四,卓越领导者应当是一流高校的灵魂人物。一流的大学首先必须有一流的领导者。高校卓越领导者的关键领导能力体现在,坚定“四个自信”树牢“四个意识”、拥有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伟大理想、坚强意志和强烈自信,并能够以此来激发利益相关者的热情,使自己的行为得到师生乃至民众的认同和追随。卓越领导者最重要的素质是,基于大局判断力的勇气和决断能力。高校卓越领导者应该集政治家智慧、教育家情怀和实干家精神于一身,具备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教育规律的了然于胸、主动融入和服务社会的高度自觉。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卓越领导者与高校是相互成就的关系,一流大学总是与一到两位卓越领导者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而一个平庸的领导者则常常会让我们感到失望。

对改革开放的最隆重庆祝,就是书写新的辉煌历史;对改革开放的最崇高致敬,就是创造新的更大的奇迹。面向“两个一百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当继续解放思想,创造出生动实践,这是时代和人民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来源:《光明日报》( 20190212日,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厅副巡视员)


高校专业点跟着需求转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共增设专业点2072个(备案专业点1831个,审批专业点241个),撤销部分不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的专业点416个。

新增专业点中,工学占比达44.35%,增设最多的3门专业依次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及智能科学与技术。此外,本次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40个,备案、审批和调整的专业点,将列入相关高校2019年本科招生计划。

据了解,本次专业审批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坚持需求导向。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放在优先位置,确保专业发展的小逻辑服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一是面向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支持高校设置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相关专业。增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196个、机器人工程101个、智能制造工程50个、人工智能35个、新能源材料与器件15个。二是面向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支持高校设置相关急需专业。增设学前教育27个、健康服务与管理25个、助产学25个、小学教育21个、康复治疗学8个、儿科学7个。三是面向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支持高校设置国际化人才培养相关专业。增设汉语国际教育14个,新设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国际新闻与传播、塔玛齐格特语、爪哇语、旁遮普语等目录外新专业。

坚持标准导向。2018年初,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作为高校专业设置、专业建设和专业认证的依据和参考。《国标》涵盖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明确了各个专业类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基本要求。在此次本科专业设置评议中,教育部征询了900余位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意见,将《国标》作为评判申报专业是否达标的重要依据。如申请增设临床医学类专业的高校,必须有至少一所三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否则不予通过。

坚持特色导向。引导高校加强专业规划,根据各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合理增设专业。避免高校专业设置工作的盲目性,避免部分高校片面追求大而全,热衷于设置投入少、容易开办的专业。在此次专业设置评议中,对总体布点较多、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实行严格控制,避免同一区域大量重复设置过热专业。同时,支持高校特色办学,如部分体育类院校新设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智能体育工程、体育旅游等专业,农林类院校新设家具设计与工程、马业科学、中兽医学、经济林等专业。

教育部要求,各地各高校加强新设专业建设,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合理控制招生规模,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以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依据,不断提升专业内涵,突出专业特色,加强专业认证,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04-25


高校破五唯,要有勇气和定力

清华大学发布新修订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不再将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也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唯一依据。这一改变,其实是清华大学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系统工程中的一环,也是一所一流高校为破五唯做出的探索。

学术评价制度事关一流人才培养、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和一流学术成果产出。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到的文件众多,《规定》只是其中之一。

它释放的信号是明确的。论文,并非研究者学术成果的唯一体现形式;而论文数量,也并不能与研究者学术水平直接挂钩。过去一刀切地规定博士毕业必须发表论文,抹杀了学科差异;要求博士就读期间必须出成果,也使得学生不敢或者不能去啃真正的硬骨头短平快成了最佳选择。盲目制定论文指标,甚至会催生学术不端。《规定》的实质,是激励学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不再设立学校层面的统一要求,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科差异和特殊性。

要注意,这一改变,绝不像有些人解读的那样,是降低毕业门槛;相反,它对学校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反映的是学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决心,摒弃的是浮躁之风和功利主义。《规定》也指出,清华大学要在博士生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把控,用客观、刚性的标准作为博士分流与退出的依据。

实际上,学界苦数论文久矣,但要动真格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倾向,放弃路径依赖,又实非朝夕之功。既然要破五唯,那么要立什么?你立的,其他机构认不认?立错了,会不会产生新的问题……

大学要引领风气之先,也要自身具有定力。无论改起来外界会有多少争议和误读,只要有利于学术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产生重大学术成果,有利于学生学术培养,这样的改革都应该坚持下去。社会各界,也应该对此类探索多些包容、多些耐心、多些理性建议。(来源:科技日报,2019-04-25

 

【他山之石】

破五唯,清华发布完善学术评价标准!

419日,清华大学召开完善学术评价制度工作推进会,正式发布了《清华大学关于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若干意见》。在评价标准方面,《意见》明确,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要根据学科发展规律、发展目标和发展现状,制定与之相符合的成果认定、人才引进、职务晋升等方面的评价标准,把教书育人的投入与成效纳入教师学术评价体系。

《意见》强调,要坚持正确导向,克服学术评价中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倾向,建立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导向。《意见》明确,要实施分类评价,尊重学科差异,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学术评价标准。《意见》还指出,要强化学术共同体意识,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提升学术共同体在学术评价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评价体系方面,《意见》强调,要建立突出质量贡献的学术评价制度,坚持以能力、质量、贡献评价人才,强调学术水平和实际贡献,突出代表性成果在学术评价中的重要性。《意见》还鼓励教师以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支持教师参与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并作出实质性贡献。

在评价主体方面,《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增强学术共同体的自律,尊重学术共同体的学术判断,发挥学术共同体在学术标准制定和学术评价过程中的作用,完善各类学术组织和学术机构的职责和工作规程。

此外,面向学生,《意见》则提出,要完善以促进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学生评价制度,着重培养学生学术志趣、科学精神和学术能力,完善学生评奖评优机制;以提升质量为导向,完善学位论文的学术评价标准。在学术文化建设方面,《意见》指出,要营造宽松包容的学术环境,鼓励师生自由探索;同时坚守学术道德,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推进会上,邱勇明确《意见》为全校的统领性文件,涉及全校相关制度60多项。为确保《意见》的落实,清华大学专门成立了完善学术评价制度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同时成立完善学术评价制度工作组,保证相关工作切实执行。

据悉,学校还同步制定了落实《关于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若干意见》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提出了七大任务:一是研究制定符合学科特点的分类评价制度;二是建设基于学术责任及成就的教师评价体系;三是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价标准;四是完善大学生荣誉奖励体系;五是完善学校、院系各委员会工作规则;六是改革校内科技奖励制度;七是完善学术诚信教育和惩戒制度。相关任务将在今年年底前全部完成,各相关评价活动将全部按新规定实施。

拓展信息:

五唯,步履坚定。2018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明确科学设立人才评价指标。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

201810月,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重点清理学科评估、双一流建设、基地建设、成果奖励、人才项目等活动中涉及四唯的做法。指导和督促所属高校清理内部管理中涉及四唯的做法。

2018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决定在各有关高校开展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清理。

20191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表示,要把教育评价改革作为最硬的一仗来推进。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这五唯是当前教育评价指挥棒方面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当前教育改革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但再难也要啃下来。五唯问题解决了,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功利化倾向、从根本上祛除浮躁之弊,还教育清静、清爽、清新之风。(来源:清华大学、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日报政文,2019-04-22

 

清华大学全面实施讲席教授、冠名教授制度

20194月,清华大学公布了新的讲席教授、冠名(副)教授管理办法,此次聘任仪式的举行,标志着清华大学讲席教授、冠名(副)教授制度的全面实施。

讲席教授、冠名(副)教授制度旨在通过多样化的经费来源,激励各学科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推进顶尖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流师资队伍。目前清华大学已筹措讲席教授基金,分别设立人文讲席教授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并鼓励院系通过筹措基金的方式设立讲席教授和冠名(副)教授。

长聘教授是清华大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词之一。2013年,学校党委常委(扩大)会讨论通过并公布《清华大学关于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教师队伍分系列管理制度,实施教研系列教师岗位准聘长聘制度。自2015年学校设立长聘评审委员会以来,已有141位教师被聘为长聘教授。

校长邱勇表示,清华大学即将迎来108岁生日,在校庆的各项精彩活动中,长聘教授聘任仪式是其中一项重要活动。此次活动同期举办清华大学首批人文讲席教授、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和首批清华冠名(副)教授的聘任仪式,代表着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最新举措和最新进展。

师资队伍代表一所大学的水平,长聘教授代表着清华大学师资水平的高度。他指出,学校综合改革是以人事制度改革尤其是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其中一大亮点是建立教授准聘长聘制度。学校要继续延揽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学者,继续吸引有学术潜力的青年学者,同时为优秀学者安心投入长远意义的研究工作提供保障。

他期盼,学校在推进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等过程中,长聘教授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一是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第一学术责任,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中;二是甘坐冷板凳,潜心做有长远意义的学术研究;三是积极参与学校的学术生态建设,为构建良好的学术生态贡献力量。

讲席教授、冠名教授及长聘教授来历

三类教授的设立多是借鉴国际经验。

据清华大学官网介绍,美国高校设立的讲席教授(Chair Professorship),通常是位于正教授(Full Professorship)之上的一个头衔,获此头衔的学者都是在各自领域特别杰出且成就非凡的教授。

2001214,清华大学通过了《清华大学讲席教授试行条例》,拟通过设立讲席教授基金,招聘世界著名学者来校执教。2018年,为进一步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养和学术科研水平,清华大学决定全面推进全职讲席教授、冠名教授制度,在校内外聘任全职讲席教授,并通过冠名讲席教授、冠名教授两种形式予以支持。

作为学术带头人,清华大学的讲席教授有多项职责,包括领导制定相关学科的学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开展对学科前沿或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研究课题,为相关学科向世界一流发展作出贡献;讲授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指导培养研究生,参与课程结构、内容和教材的建设;指导青年教师,与校内教师合作,开展相关学科的前沿或跨学科的高水平研究。聘期内在相关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关于长聘教授,早在2014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批准《清华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和《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实施。其中,为了建设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两校均提出实施预聘长聘制度。

预聘长聘制度借鉴了国际上,特别是美国的一些经验。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国梁曾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美国,新任大学教师入职之后有五六年时间的考察期,这期间由学校提供一定的支持,保证新任大学教师有一定独立启动科研的条件,在考察期结束之后,通过考核的新任教师即进入长聘序列,无固定期限的合同。

他认为,清华大学作了这方面的尝试,但形成一个广泛长效机制的做法还有待明确。(来源:澎湃新闻,2019-04-26,有删减)

 

【高教资讯】

教育部:将分三年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429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结合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介绍双万计划”“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思路和实施方案。

卓越拔尖计划实施已整整十年,从2009年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来,教育部先后联合13个部门实施了一系列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各地各高校积极行动、深入推进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培养了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医生、法治人才、农林人才、教师、新闻传播人才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智力支撑。

如果说六卓越一拔尖计划1.0更多具有试验田的性质,计划2.0则是新时代高校全面落实两个根本、实施综合改革的大田耕作吴岩表示,2019-2021年,教育部将分三年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这个计划可以概括为一个总体部署、三项核心任务、一次质量革命。

一个总体部署是通过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三项核心任务是面向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全面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建设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一流基地,也就是建金专、建金课、建高地。

一是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也就是金专建设计划。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二是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也就是金课建设计划。建设10000门左右国家级一流课程和10000门左右省级一流课程,包括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各类型课程。三是建设260个左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一流基地,也就是高地建设计划。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天文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心理学、基础医学、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17个学科建设。

一次质量革命是通过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在全国高校掀起一场质量革命,形成覆盖高等教育全领域的质量中国品牌,全面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高校参与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一是必须全面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二是积极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三是不断完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四是努力培育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质量文化。(来源:新华网,2019-04-30 ,有删减)


我国首次发布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科技创富效应进一步显现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8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以下简称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和成效。科技成果转化量价齐升,2017年全国2766家公立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合同总金额达121亿元,科技创富效应进一步显现。

这一报告由中国科技成果管理研究会、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共同编写。根据对全国2766家公立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的调查,2017年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合同项数均增长迅速。合同金额达121亿元,同比增长66%;合同项数为9907项,同比增长34%。与此同时,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也不断提升。科技成果交易合同均价显著提高,转化合同平均金额为122万元,同比增长约24%。同时,转化合同收入超过1亿元的机构达到31家,同比增长55%

随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政策法规的逐步落实,各研究机构、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日益活跃,科技创富效应进一步显现。报告统计,科研人员获得的现金和股权奖励金额大幅增长,2017年达47亿元,同比增长24%,政策红利显著释放。

此外,高校院所输出技术和服务的能力不断强化,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转移机构、转化服务平台6457家,同比增长37%,创设和参股新公司1676家,同比增长近33%

报告也指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战。既有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也有承接企业科研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还不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与专业人才队伍缺乏,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尚未有效建立等。(来源:人民日报,2019-04-11

 

广东实行高校毕业生择业期政策 期内待遇等同应届生

201948日起,广东省实行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择业期(以下简称择业期)政策,同时取消暂缓就业政策,有效期3年。

择业期内,高校毕业生在广东省就业、升学方面享有与应届毕业生同等的待遇。其中,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的择业期为毕业两年内,博士研究生的择业期为毕业五年内。

此举是为了给高校毕业生营造宽松的就业环境,免去繁琐的手续,给予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更多双向选择的机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粤工作,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对于广大高校毕业生而言,实行择业期政策有什么好处?其一,择业期内的毕业生在广东省就业、升学方面享有与应届毕业生同等的待遇,执行应届毕业生就业、升学、劳动及人事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其二,毕业生离校前尚未落实就业去向的,按照政策回生源地派遣,档案、党()组织关系迁回生源地;毕业生离校后在择业期内落实或变更就业去向的,可办理调整改派,按照应届毕业生办理就业报到、档案、党()组织关系迁移等手续。

其三,毕业生就业后辞职(退)的,如仍在择业期限内,可选择继续参照应届毕业生的待遇规定,享受同等的待遇和政策安排。(来源:广州日报 2019-04-09,有删减)

北大和美国中华医学会启动NP项目

北京大学与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共同主办的NPNursing Practitioner,护师)项目启动仪式9日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举行。这是继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开展NP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后,又一个旨在培养高层次临床护理人员的项目。

两年前,北京大学护理学院率先在国内招收了首批慢病管理高级执业护师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标志着我国护理学教育在推动我国慢性病管理规范化和养老服务健康发展方面,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日益严峻,基层卫生服务队伍的数量和素质无法应对目前的居民健康需求。有能力从事慢性病管理的医务人员严重短缺,培养面向基层的高端实用型护理人才是解决现存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国外,NP参与基层医疗服务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对于慢病管理,护士不再仅仅是医生的助手,而是合作者,他们可以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医生一道帮助患者。(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2019-04-09,有删减)

2018年高等教育研究最具影响力高校出炉

为提升高等教育研究质量,繁荣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推进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促进教师执教水平提升,《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于近日完成了2018年全国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的统计分析工作。

本次统计有四个维度。1.高校维度。包括公办 本科高校、公办高职高专院校、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等三类。2.作者维度。包括活跃作者、作者署名情况、职称结构等三类。3.课题资助维度。4.研究领域维度。通过发文的内容阅读,根据标题、主题词、关键词来提炼。

  2018年高等教育研究最具影响力高校

  1.公办 本科高校。本统计以发文5篇及以上为筛选条件,共有110所高校发文1707篇,位列全国817所公办 本科高校的前15%。本统计将这110所公办 本科高校列为2018年高等教育研究最具影响力公办 本科高校。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并列第4位)位列前5名。

  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可以看出:1.“双一流建设高校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坚力量,共发文1452篇,占全部公办 本科高校发文总量的68.33%,其中发文5篇以上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共发文1380篇,占全部公办 本科高校发文总量的65.04%2.我国高等教育科研论文产出机构比较集中,352所公办 本科高校发表的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占被统计论文总量的95.12%,其中,发文总量排名前50的高校的贡献率达到59.22%

2018年高等教育研究最具影响力公办 本科高校名单(110所)

2DEDB

    《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自2003年起开展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工作,至今持续了16年,统计分析了2000—2018年共19年的发文情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就举世瞩目,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向世界推介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的重任。新时代要求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教育自信,扎根中国大地加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为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供学术支持。(来源:《中国高教研究》,2019年第4期,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