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发展参考2018年第02期(总第33期)

作者: 时间:2018-07-06 点击数:

高教发展参考

2018年第02期 总第33期

发展规划与高教研究中心 主办 2018年2月28日

===========================================================================

本期导读

【高教探索】

杜玉波:全面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新征程

【他山之石】

美国一流大学内部管理特色与启示

【实践观点】

清华大学:学科越交融 科学越开阔

“双一流”背景下大学教学怎么改——来自合肥工业大学的探索

【高教资讯】

不排名次 我国首次为高校学科评估“分档”

天津大学获5项中国专利优秀奖 居全国高校首位

中组部:新政策助力大学生就业创业

广东投51.5亿元增建两所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中国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发布

江苏:高校自主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可全部留归学校

广东5年内将投63亿揽拔尖人才

宁夏:"双一流"大学博士录用当年即可评聘副高职称

=========================

【高教探索】

全面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新征程

杜玉波

2017年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伟大飞跃。中国高等教育在这样一个新时代也全面开启了新的历史征程,进入了加快实现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回首过去一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彰显出前所未有的道路自信,在世界高等教育大格局中,书写出了属于中国的辉煌篇章。

新航向高等教育迎来伟大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别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定位、新要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高等教育的总纲领、总遵循、总方针。

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可以从四个战略维度理解新时代为高等教育确立的历史新坐标。从国家发展坐标看,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高等教育的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实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都需要高等教育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从国际竞争坐标看,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走上世界舞台,整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一些领域开始进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前列,由跟跑逐步开始并跑、领跑。放眼全球,我们应该更加坚定教育自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从现代化建设坐标看,高等教育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实现国家现代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发挥高等教育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必须先行先导。从以人民为中心坐标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随着高等教育由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转变,接受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普遍需求,成为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的重要依托,这就对高等教育聚焦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在新的历史坐标下,我国高等教育需要更好把握时与势,清醒认识守与变,努力平衡稳与进,科学规划供与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全力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目标任务。遵循党的十九大明确的发展方向,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深入扎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紧扣提高质量这一主题,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筑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监测机制,为新“两步走”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突出服务需求这一导向,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求,主动适应产业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需求,坚持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更好地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用足深化改革这一动力,针对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的现实困难,着力破除体制机制层面的障碍,将经验固化为制度,将探索转化成机制,以综合改革驱动创新发展,以攻坚克难激发办学活力,真正解决好高等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

新态势 高校人才培养结出累累硕果

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高度重视、十分关心,多次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2017年5月3日,总书记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法治人才培养以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提出了明确要求。2017年8月15日,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回信,深切勉励青年学子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和勉励,既是对青年学生的极大鼓舞,也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必须回答的根本性问题,也需要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解答。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一年来,高等教育战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高校第一时间将党的十九大精神体现到课堂教学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建设成效显著,完成了新中国思政课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地毯式”大调研。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建设指导意见的出台,明确了紧紧抓住课堂这一育人的主阵地,向课堂要质量。“新工科”从“天大行动”到“复旦共识”再到“北京指南”,全方面的改革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上海、浙江在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试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快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安排,提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影响空前,超过2000所高校参赛,参与学生150万人,带动了各级各类高校学生投身创新创业活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涌现出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的榜样,100个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受到表彰。广大师生衷心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坚定,对国家前途充满信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力更强、同心圆更大。

新起点 走出迈向高等教育强国坚实步伐

纵观2017年,教育领域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文件,顺应了新时代要求,翻开了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新篇章,踏出了实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新步伐,为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双一流”建设吹响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号角。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高等教育的引领性工程,也是加快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社会各界极为关注。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此后,根据专家委员会咨询审议意见和各高校修改完善后的建设方案,三部委公布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双一流”建设全面启动。“双一流”战略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加快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和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都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对“双一流”的认定只是第一步,关键还是建设。“双一流”建设从方案设计之初就强调不是终身制,不是固化的,要根据建设情况进行绩效评估。这种管理和支持机制必将推动建设高校拿出成果、有所作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争出一席之地。

教育“十三五”规划对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做出新部署。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推动我国迈入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行列的宏伟目标,并明确了全民终身学习机会进一步扩大、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民、人才供给和高校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教育体系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等五个方面的主要目标。规划专门对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出要求,明确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的主要背景是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人力资源素质的新要求,主要目标是实现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合理布局,并对推动地方开展高校分类管理改革试点,探索建立高校办学条件预警机制和退出机制,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做出了部署。可以说,教育“十三五”规划的颁布,为高等教育的结构性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意见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开出药方。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了新突破,在系统分析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经验基础上,2017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对将教育综合改革引向深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做出部署。《意见》专门提出健全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完善依法自主办学机制、改进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等,明确了高等教育深化综合改革的发力点,基本构建起高等教育改革的“四梁八柱”,为健全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提供了制度支撑。

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意见对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提出明确要求。依法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激发高校办学活力的重要举措。2017年4月,教育部、中央编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瞄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学科专业、编制、岗位、进人用人、职称评审、薪酬分配、经费使用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明确进一步向高校放权的任务要求,给高校松绑减负、简除烦苛。这对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构建政府学校新型关系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

新展望 开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征程

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高等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判断,深刻揭示了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新变化,主要是地位作用在变,从原来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基础支撑作用向支撑引领并重发展;体量规模在变,从大众化阶段迈向普及化阶段;结构类型在变,从相对单一结构向多元多样化办学结构转变;对象群体在变,调整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以适应“90后”“00后”的思维方式、认知范式、交际行为和价值观;环境格局在变,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走向世界教育的中心,未来将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与治理。

伟大时代孕育光荣使命,勇于担当开启新的征程。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只要高等教育战线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势中推进、在大事上作为,就一定能够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从“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的重大转变,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随着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深化改革三大攻坚战全面打响,我们对2018年的中国高等教育充满期待。我们期待高校育人质量有新的提升。人才培养的根本性地位更加深入人心,教师、课堂和教学的育人主阵地、主战场作用更加凸显,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更多涌现,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高等教育服务健康中国、幸福中国、法治中国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能力大大提升。我们期待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更为科学公平。“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都有新的发展,东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和综合实力都能得到进一步提升,高校对口支援、省部共建等工作逐渐形成合力,适应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的高等教育结构和体系更加成熟。我们期待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立德树人产生更加实质影响,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进一步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持续优化,“放管服”改革有更大实效,高校办学自主权更好得到落实。我们深信,在这个孕育创新的伟大时代,高等教育必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做出新的历史性贡献。(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1月8日,作者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他山之石】

美国一流大学内部管理特色与启示

石连海

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完善,其大学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等各方面成就显著,其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管理的科学结构和鲜明特色堪称典范,其大学管理结构的开放性、分层管理的严谨性、科研管理的自由性以及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相得益彰。美国一流大学能取得这些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科学地糅合了诸多国家的成功做法,并创造性地将他国经验应用到本国实践中,最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美国模式”。例如,美国本科教育和学生管理学习了英国的牛津和剑桥;研究生科研学习了德国的洪堡;大学内部管理则吸收了英国和欧陆国家大学的双重风格。以校长为代表的行政系统和以教师为主体的学术评议会既各司其职又相互依存,通过共同管理较好地兼顾了多元精英和教师参与、公共利益与科研自由、决策的高质量与执行的高效率。美国大学的成功之路和科研、学生、教师管理经验对我国大学内部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大学的内部管理特色:以三所美国一流大学为例

本文选取作为公立综合性大学代表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作为私立研究型大学代表的莱斯大学以及作为地方特色型大学代表的德州农工大学作为分析对象,分别从科研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三个角度进行研究,以期对我国大学内部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这三所大学既具备美国大学内部管理体系的共同特性,又分别在务实高效的科研管理、“以生为本”的寄宿书院式学生管理和“发展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特色,这些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及对应的大学类型中都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管理形式,这些做法与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大学内部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务实高效的科研管理

加州大学系统是国际上最有特色的大学系统,是世界级名校之一,十个分校中有六个蜚誉全球。加州大学系统十所分校分而治之,各具特色。其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莫里尔法案”颁布后1868年建立的,是美国大学发展第三阶段诞生的代表性大学。伯克利分校科研管理特点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科研管理精细,鼓励关注前沿;二是研究成果实用,评价体系合理;三是注重校企联盟,强调专利保护。

伯克利分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上与我国大学采用不同的体制,来自联邦政府的各类科研经费分为直接成本(设备费、人员经费、不可预见费用等)和间接成本(相当于我们的科研管理费)。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分开下拨,即按照一定比例下拨配套经费,用于对大学整体科研实力建设的补偿和支持。学校内部科研资助从对青年教师的专门资助到对某一研究领域的重点资助各有所侧重。其中还包括类似于校长基金的专项经费,资助经费在三千至几十万美元之间。尽管这种资助仅占全校总科研经费的不到3%,但其针对性强、手续简便、申请周期短,对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起到了哺育和调控作用。在科研项目管理上,伯克利分校实行“以课题预算制为主”的管理模式,科研管理注重以基础性、核心技术研究为导向,而不是以完成一个项目、一个产品为目标。在科研转化方面,伯克利分校的应用研究一般不在国家资助下进行,其经费往往是通过技术合作或者专利技术转让而获得的,这在美国高校中是很常见的一种科研形式。发明专利转让及商业开发所得净收入大体按三个1/3分配:个人占1/3,所在学院、系和实验室共占1/3,学校占1/3。大学可以获得发明专利权,如果大学认为不需要时,可以转给政府持有。这就保证了各方均可充分地发挥大学基础研究和企业界商业化经验的优势,为研究的开展和成果的转化奠定坚实基础。

伯克利分校之所以被奉为美国大学科研创新的圭臬,除了大力倡导“学术与研究自由”外,学校组织框架之下灵活而富有激励性的科研管理也是关键所在。独特的高等教育创新科研体系成为科研转化的重要源泉,“自下而上”的激励措施为科研转化提供了政策保障;明晰的科研成果所有权成为助推科研转化的关键因素,技术密集、自由竞争的产业体系则为科研转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莱斯大学:寄宿书院式的学生管理

莱斯大学在美国享有“南方哈佛”的美誉,在教育质量和研究水平方面一直在美国大学中名列前茅。作为一所私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莱斯大学一直致力于提供“以生为本”的精致型教育。莱斯大学的整体学科规划以哈佛大学为标准,在学术研究上以和它相似规模的普林斯顿大学为模板,在学生管理上则是效仿英国牛津大学的“寄宿制”。较小的发展规模、始终坚持小班教学、本科生广泛地参加科研、寄宿书院制是莱斯大学的主要特色。

在学生管理上,莱斯大学采用书院制的模式,学校主导、教师指导、学生自治是其基本的原则。不过,莱斯的书院与牛津和剑桥不同,书院是由学校统一管理,学生入学后由学校随机安排到各个书院。因此,每个书院会有不同系科的学生,这有利于学生跨学科交流和知识拓展。莱斯大学十分重视组织协调学生的课外活动,并认为这是比课题学习更为重要的学习活动。寄宿制书院集住宿、学习、餐饮、娱乐、交际等诸多功能为一体,学校为每个书院配备了相当数量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教师、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之间的充分交流,形成了莱斯大学师生互动文化的主体。莱斯大学通过这种结合学生自治和书院个性化指导的书院模式,实现了学院(系、学科)与学生事务的分离。书院体系注重学生管理,学院体系专注学术事务。学校通过向学院(系)支付费用购买了教师的时间,使教师认真负责投入书院的工作,同时不影响学院的教学科研。

寄宿制书院体系改变了原有单一的、课堂化的学习观,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灵活性的学习方式,其核心任务是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寄宿制书院体系使学生在课堂之外也充分实现了课外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课内课外全面教育”的理念。不过,这种模式显然也需要比较高昂的投入,对学生生活设施、经费投入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招生数量庞大的公立大学而言,可能难以承受。

(三)德州农工大学:“发展性”的人力资源管理

德州农工大学是一所全美一流的地方特色型大学,与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并称为德州两大旗舰学府。作为受惠于美国政府赠地和大笔经费支持的德州境内第一所公立大学,德州农工大学一直秉持一个宣言性的核心理念——“人力资源是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这是大学董事会、校长及其行政系统、学术评议会、院系和教授们共同秉持且有高度共识的理念,不仅体现在规章制度上,更体现在内部管理、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

德州农工大学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典型做法如下。一是将人力资源管理和大学的战略计划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同时借助具体的管理制度(如“预聘—长聘”制度、终身教职制度)切实维护教师学术研究自由,守护大学传统;二是将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战略高度,在人员招聘、绩效评价、培训与发展等方面将人力资源管理与实现大学、院系和行政部门发展目标有机联系起来;三是无论是教学科研人员还是行政管理人员的招聘都坚持卓越标准,不仅是在国内申请者间的选聘,而且是在同一领域内全球范围的挑选;四是特别重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和方法的运用,如,基于第三方专业机构的人力资源效率评估、基于大数据的定量评估、发挥“猎头”公司在寻聘高端学术和管理人才的作用等。除了人力资源选聘和管理外,如何激励教师实现个人在学术上的快速发展,怎样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德州农工大学采取了不同的激励和扶助措施。对于年轻教师,实行新教师适应项目、年轻教师教学指导项目,安排长聘轨教授传帮带,这与伯克利分校不主张青年教师跟着知名教授搞科研明显不同;对于已经取得终身教职的教授,则以改革和建立终身职后评审制度,鼓励终身教授参与一般的教师发展项目,定期以“学术休假”方式予以激励,解决如何确立新的学术追求目标、调整院校组织任务与自身兴趣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德州农工大学在人力资源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构建起了一个兼具甄别、激励、发展和保障功能的高效体系,为大学汇聚优秀人才、激发学术潜力、提升学科和队伍的竞争力构建了制度基础。全球化的教师遴选和专业化的招聘保障了人力资源选拔的专业性和高效性;当教师被聘用后,学校不再过度量化考核,而是提供梯队化的指导和支持。这种“梯队制”既有助于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也有利于发挥资深教授的核心作用,助推青年教师在最具有创造力的年龄充分发挥其潜力和聪明才智,为教授开展周期长、创造性强的工作提供了制度层面的保障。

二、对我国大学内部管理改革的启示

做比较研究最忌讳的是忽略文化情境,直接将国外的经验、模式照搬到本国。无论是共同管理、学术评议会还是董事会制度、终身教授制等制度形式,如简单移植过来,往往就南橘北枳。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和国外有很大的不同,不能忽视形式背后的文化、制度情境而照搬国外的做法。因此,当一些国外经验引入我国时,由于西方与我国文化迥异,矛盾与挑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世界各国大学的内部管理模式也有其共性,国外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也可供我们参考和借鉴。

(一)科研管理与成果转化:增进部门协作、强化校企联盟

伯克利分校的科研管理机构设置精细、分工明确、合作有序,尤其是科研管理机构与财务管理机构密切合作,建立了严格而具体的各种管理条例,保证了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科研项目管理上,我国高校的科研和经费一般由科研处和财务处分别进行管理,科研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相互脱节,对经费使用的合理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缺少跟踪管理,容易形成资金监管“盲区”。我国高校科研和财务部门有必要在科研日常管理上联合起来,对于交叉业务实行联署办公,规范项目的全程管理与经费使用的全程监管。当下,对国家而言,要重视在立法层面加强对科研人员专利权益的保护;对高校而言,要重视创新科研体系的建设;对科研工作人员而言,要有效地参与产业化的整个过程,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屏障,完成大学科技成果向社会的实质性转移。

(二)学生管理:强化“以生为本”、重建学生主体性

学生管理工作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大学在长期办学积累中形成了管理模式学生管理的独特模式与文化,虽然因学校的公立性质或私立性质、各州法律、大学章程等的不同,管理模式有所不同,但一些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全方位培养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其基本的原则。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基本上反映的是大学的诉求、教师的诉求,而作为大学里最核心的学生的诉求,却被忽略了。一个大学的健康发展,不仅仅是落实办学自主权的问题,而是培育自身“主体性”的问题。从更深一层说,则是培育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我国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积极探索自由选课、自选专业和转系以及自选学制,把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力作为人才培养改革的切入点。其中,学生自主选课需要两个前提。一是学生要有选择的权利。应该尽量减少必修课程,腾出空间让学校设置选修课程。二是有相关课程供学生选择,大学要提供数量充足、质量上乘的“物品”,当学生能结合自己的个性、兴趣选择大学的课程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方可被激发出来。在自选专业方面,则建议试点大部制入学,高校新生进入大学后不确定小专业,先学习一年基础课程,再根据自己的专长、兴趣,在大部制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和专业方向,同时完善转系制度。三是我国高校学年学分制推行已久,然而本质上还是学年制。建议可在部分高校试点弹性学制,以是否达到规定的学分来衡量学生是否完成学业的标志,打破平均主义,学生可提前毕业,实行工学交替、分段完成学业。

(三)教师管理:竞争性选拔、“发展性”培养

我国大学缺乏大学间教师队伍的常态化流动和合理性竞争。我国大学教师仍然按照国家“事业编制”人员管理,这是一个“准公务员”的体系,因此,教师从一进入大学工作几乎就是终身制,没有按照学术水平决定是否获得长聘教职,这就大大减弱了教师流动的驱动力。教师科学流动有助于克服因教师队伍长期不变而出现的僵化局面。而一个高度开放和流动的教师市场为美国大学维持高水平教师队伍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国内大学没有淘汰机制、“近亲繁殖”现象泛滥和比照公务员的薪酬制度等使得教师的竞争和流动性都不大,因此,对教师的发展性激励是相对薄弱的。年薪制、终身教授制度、学术自治是欧美国家高校保障学术自由、激发学者科研创造力的最基本制度。我国大学必须主动适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尝试推行教师评聘的“预聘—长聘”制,大力改革薪酬制度,例如改进“工资+津贴”制度、扩大基本工资比例等;加大集聚多元学科、不同大学人才特别是吸引海内外高水平人才的力度,打造高水平、合理流动的师资队伍。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则应强化合作化、终身化、国际化的理念,重视大学制度环境和学术共同体建设,健全学术休假制度、访问教师制度、Workshop、小额科研经费资助等制度。高校人事部门要尽快完成从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转型的阶段,从培训转向发展,从管理转向服务,从为青年教师发展服务和潜能开发的角度对指导理念和人才管理进行统筹考量,促进不同阶段教师专业成长。

对中国而言,学习其他国家和教育系统的经验是十分重要的。但我国大学的类型、层次、规模千差万别,照搬照抄任何一种内部管理模式都难以适应大学的发展。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也有希望越过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逐步生成一个多元参与、更加有效率和更加符合学术发展逻辑的大学内部管理结构,从而使中国的大学管理结构存在超越西方管理结构的可能性。(来源:摘自《教育研究》2017年第7期)

【实践观点】

清华大学:学科越交融 科学越开阔

日前,清华大学主楼,众多脑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社科等多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学者相聚一堂,他们为一件事而来,清华大学成立脑与智能实验室和未来实验室,校长邱勇院士亲自担任两个实验室管委会的主任。这两个实验室的成立被视作清华大学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推动跨学科交叉进行科学研究的重大举措。

共识

交叉学科研究是获得高水平创新成果重要途径

“脑科学是当今科学领域重要的一个理工科和生命科学高度交叉的学科。脑与智能实验室将充分发挥清华大学在理工科和生命科学领域的优势,把世界顶尖的脑科学家和人工智能科学家汇聚在一起,探索脑科学领域的复杂前沿问题,推动人工智能的研究。”脑与智能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王小勤说。

据悉,脑与智能实验室将建设一系列核心实验平台,在开发新型的脑活动测量和调控技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探索脑科学中复杂的前沿科学问题和解决脑疾病与脑健康领域的核心技术问题,开发类脑技术、推动通用人工智能系统研究等领域开展重点研究。“脑与智能实验室要在学校推动学科交叉的大框架下做出典范。”王小勤说。相比之下,未来实验室则更像是孕育“黑科技”的“魔法工场”。“未来实验室将开展科学、技术、人文、艺术的多层次、大跨度交叉,促进人类认知、交互、逻辑产生变革,孵化创新技术和新兴产业。”未来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迎庆说。

“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如何面对重大科技前沿组织高水平的创新活动?如何面向未来的需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大家的共识是,开展交叉学科研究是获得高水平创新成果的重要途径。”邱勇谈道。

“跨学科交叉研究是取得重大科学发现和产生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的重要方式,而发展交叉学科需要公共平台来承载。”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说,“成立脑与智能实验室和未来实验室,是清华大学打破学科壁垒,开展前沿性、引领性、颠覆性研究的重要举措。”

探索

发展交叉学科、鼓励跨学科研究和攻关

有统计数据表明,在近100年的300多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近半内容是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成果。

放眼国际学术界,学科交叉正日益完善,逐步走向成熟。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有50多个学科交叉研究中心,每个研究中心包含六大学科部门;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在2004年基于交叉学科共建了研究所,通过理工医多学科交叉,为攻克人类重大疾病奠定科学基础。斯坦福大学也成立跨学科研究中心,为学科交叉提供有效路径。

在国内,不少高水平院校也在进行学科交叉的多重探索。北京大学近年来陆续成立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和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等跨学科研究中心,科研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复旦大学专门成立交叉学科学部学位评定委员会,该学部的委员由来自文理医工社政法等各个学科的专家组成;西安交大法学院设立交叉学科博士点“法律治理学”;山东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设立了交叉学科培育项目,鼓励不同学科的专家和学者开展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成立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吸引校内外不同学科专业的著名学者进入研究院,开展联合课题攻关……

“不要低估把这些人放在一栋楼里的重要性。”王小勤说。与他有相同观点的,还有图灵奖获得者、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学科交叉要真正产生火花,必须在共同的环境里,有很自然的聚集在一起的机会。”姚期智说。

障碍

大学固有行政管理模式、学科资源分配制约发展

不过,邱勇坦言,学科交叉还是个难题,在中国尤其突出。“长期以来,我们习惯按学科组织师资队伍、开展学术研究、培养青年人才。实践表明,这种模式强化了教师的学科身份感,制约了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生的学术视野也往往局限在他们所学的专业领域。为了产生重大创新成果,为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刚性的学科界面必须打破。”

同时,“大学固有的行政管理模式、学科队伍结构、学科资源分配模式和学术评价制度难以有效支持学科交叉的未来发展。新建的交叉学科机构和交叉学科项目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我国大学的学科交叉还普遍停留在‘点’的阶段,未形成‘面’上的良好发展态势。”有学者指出。

为了突破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去年4月,清华大学正式公布改革方案。“第一个要突破的体制机制问题就是如何推动跨学科交叉。我们从3个方面来尝试突破,希望能逐步解决学科交叉难的问题。”邱勇介绍,首先在制度文化方面,学校成立了跨学科交叉研究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管理办公室,并设立了交叉研究专项,加强对交叉研究项目的支持。新近出台了两项重要制度,一个是教师跨院系兼职制度,另一个是交叉学科学位授予制度。其次是学术资源整合方面,面向重大研究课题,整合不同院系的学术资源,建立学科交叉研究机构。此外,是人才汇聚与学术引领方面。未来实验室、脑与智能实验室,就是要吸引全世界最顶级的学者,在同一个物理空间开展跨学科研究,希望产出重大的国际前沿学术成果,这两个实验室不挂靠任何一个院系而独立设立,由学校提供基本的物理条件支撑。两个实验室是开放的,向学校各学科开放,向全社会开放,向全世界开放。实验室特别要向企业和产业开放,建立双赢、多赢的机制,促进重大研究成果的产业应用。

“我们把未来实验室、脑与智能实验室的成立作为清华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作为突破中国大学普遍存在的学科交叉困境的抓手,最终实现人才汇集和学术引领。”邱勇说。(来源:人民日报,2017-12-20)

双一流”背景下大学教学怎么改

——来自合肥工业大学的探索

或许临近期末,最近有两个热点话题都与大学考试相关。

一是北大物理系俞允强老师写给副校长的公开信。俞老师信中说,电动力学期末考试中125份试卷有近30%不及格,超过北大规定的两倍半。这封写于15年前的公开信日前意外走红,北大校方也不得不公开做出说明。

二是广东海洋大学航海学院一名学生给校长发短信,说老师考前都给学生划重点,导致他跟其他同学拉不开差距。尽管校方否认了发短信一说,但教务处发出的杜绝划重点的通知,还是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看到这样的新闻,不知道合肥工业大学校长梁樑是否会会心一笑。从2015年以来,合肥工大对教育教学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着重解决的就是学校教育教学方式不适应“双一流”建设新形势的问题。他们认为,这两个热点话题中涉及教学和考试的方式,本身就有问题。

形成挑战

合肥工大1945年建校,1960年被中央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作为这样一所老牌工科院校,“双一流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靠科学研究,还是靠服务社会?对于记者的提问,他们都没有否认,却认为最主要的是靠人才培养。

梁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社会排名来看,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大学本科培养的院士校友数,合工大在全国排在第23位;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任CEO的校友数量,合肥工大在全国排名第7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500强企业的CEO母校排名,合肥工大在全世界排名第75位,在全国排名第5位。这些指标都超过了学校的综合排名。

这也是合肥工大把人才培养摆在双一流建设突出位置的原因所在。合肥工大教务部部长陈翌庆认为,在顶尖人才数量和科研成果显示度上,合肥工大在部属大学里并不显山露水,但培养的学生“好用”是名声在外。比如合肥工大汽车系,曾经一段时间国家三大汽车厂(一汽、上汽、东风)的掌门人都是他们培养的,人们称之为“肥大系”。但是近年来,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普遍倾向,对学校人才培养龙头地位形成了挑战。

梁樑甚至认为,随着我国企业研发水平的提高,过去高校直接为企业技术改造服务的研究模式已经不太合适了。比如汽车专业,目前中国汽车制造企业的研发技术、力量和平台,已经远远超过任何一所大学。以梁樑从事的管理学科而言,过去教师可以去企业做管理咨询和管理设计,现在只能去讲理念、思路和方法了。因为企业已经很厉害了,倒逼着教师往创新链上游走。

于是,从2015年开始,一个名为“立德树人、能力导向、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开始在合肥工大逐渐建立。

重心转移

工科学校做事喜欢先有一个模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合肥工大同样也想建一个模型。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目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合肥工大认为,目前高校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不准的问题。具体地说,在以下两个方面存在着重心偏移。

在立德树人方面,重点都放在学生身上,教师的角色在弱化。这也造成了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学校德育资源利用不足,德育改革的支撑保障机制不健全,学校的德育工作往往集中在少数课程、少数人身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不像过去那样亲了。

梁樑认为,对学生的德育,除了学生接受教育之外,还必须有一个体验的过程。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天花乱坠,但和学生实际接触的不一样,也达不到德育的效果。学生在学校接触最多的人,除了同学就是老师。如果老师上课不讲逻辑没有章法,学生就不会去认真分析;如果老师的教学纪律松松垮垮,学生也不会去认真学习。因此,合肥工大把立德树人的重心往教师身上转移,重视言传身教。

另一方面,在能力培养上,重点放在教师身上,存在学生角色的弱化。学校的教育教学常常是以教师为中心来组织的,教师控制了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指挥下完成的。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与教学过程的对应关系没有实现有效衔接,学生能力培养中不可或缺的感悟、体验和践行过程,因为不系统、非标准化,也导致了能力培养无目标。

梁樑说,工科的知识变化和替代性很快,学生入校时制订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他大学四年毕业时,可能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合时宜了。大学教学仅从内容上紧跟社会变化是跟不上的,必须从过去的知识学习转变为能力培养。因此,过去大学抓教学是盯住教师,比如去听课,不能出教学事故,现在要把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来了。

两大突破

采访合肥工大的教学改革,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两大突破。一个涉及教师的工作量计算,另一个是考试改革。

合肥工大规定,教师指导研究生不算教学工作量。这可把一些大牌教授得罪了。以往一些大牌教授一年招好几个研究生,这样一来教学工作量就满了,不用再给本科生上课了。新规定一出,不少教授反驳:指导研究生也要上课,怎么能不算教学工作量呢?

学校领导自有他们的逻辑。梁樑告诉记者,本科生培养是合肥工大的重中之重,大牌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实际上与学校的制度设计和发展目标不一致。学校不否认指导研究生也是教学活动,但是学校也要求大牌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并且,研究生在合肥工大是一个紧缺资源,你不招研究生自然有别人招。

“如果哪个教授因为不算工作量就不招研究生了,教授打了报告,我当场签字。”梁樑说。结果不仅没有一个人打报告,而且大牌教授一个个抢着给本科生上课了。

学校同时规定,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既可以算教学工作量也可以算科研工作量,由教师自己选择。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教师去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结果,2015和2016两年,合肥工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出现了井喷式发展。去年一年,全校有一半学生直接参与了创新创业活动,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上千项。

另一项改革是改变期终考试“一考定乾坤”。学校规定,专业课期终考试分数,不得超过该门课成绩的40%(基础课不得超过50%),其余要通过课堂、实验、讨论、作业等方式考核。刚开始实行时,一些教师认为学校是在放水,平时占的那60分等于白送给学生了。

教务部部长陈翌庆可不这样认为。陈翌庆说,这样做的目的是重视过程性考核,学生在课堂上学了知识,还必须通过实验去体验感悟。特别是工科学校,实验室的投入很大,不让学生充分利用就是一种浪费。过去教师不重视实验环节,开实验课时也往往偷工减料,这并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原理。

梁樑甚至认为,工科专业特别是到了高年级,根本没必要做封闭性的、知识点类的题目。因为这些东西的考核,完全可以通过随堂测试、课堂讨论完成。考试或者作业,应该是开放性的,这样学生一抄,你就会发现他俩是抄袭的。这种考核方式的改变,也逼着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

对此,管理学院电子商务系系主任何建民深有同感。何建民说,现在互联网对教学的冲击性很大,特别是电子商务,知识更新很快,如果教师上课时在某些知识点上反复讲,无疑是浪费时间。现在学生的网上学习能力很强,不如在考核方式上做些改变,鼓励学生去自主学习、自由探索。

教学闭环

合肥工大着力建设的新教学体系,是一个可检测、可控制的教学闭环。

目前学校每年招收本科生8000人,规模能排进全国前十名。让学校最为关心的是,如何保证本科培养质量不滑坡,保证这8000人中最好的和最差的不要差距太大。

合肥工大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多数高校并没有将教学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出现问题也往往是局部解决。教学质量主要依赖教师的认真负责和学生的认真学习程度,进而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为此,2015年秋季开始,他们实施了能力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为的就是建设一条稳定的“产品”质量生产线。

在教学评价上,这个体系改变了学生给教师打分的方式,改由学生自己给自己打分。梁樑告诉记者,学生给教师打分并不科学,因为学生只能从教学态度评分,没法去做一个学术的判断。并且,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博弈过程,搞得很多教师不敢严格管理了。现在,教师把教学目标在网上公布了,学生学习有没有达到这样的目标,他可以自己给自己打分了。比如说学生都在第一个指标上出现问题,教师就应该进行反思和改进。

工科里有不少知识是相互关联的。工程图学是所有工科专业都要学的一门课。工程图学的投影理论基础画法几何,是研究在平面上用图形表示形体和解决空间几何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因为其学习难度大,被学生们称为“头疼几何”。在传统的考核方式下,这种学习困难在教学过程中被掩盖,在期末考试中往往会出现大面积低分。

机械工程学院制图系主任刘炀告诉记者,现在学校工程图学分为三类,A类面向机械类专业,B类面向近机类专业,C类面向电气、管理等非机械类专业。工程图学课程组将考核过程细化并规划化,考核由作业、期中考试、考勤和期末考试等部分组成。

和过去不同的是,现在各类试卷的批改采用统一流水作业,每个教学班均需填写课程目标实现情况测评表,针对教学效果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同时课程组撰写整体分析报告。如果大家都发现哪个上面有问题,课程组就要联动改进。

过去学生给老师打分,打深了,他不知道怎么打;打浅了,对学校没什么用。“学生打分也好,老师打分也好,都必须传递一个真实的信号。改革之后,打分才真正成了学校改进教学的抓手。”合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袁自煌说。(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12-11 )

【高教资讯】

不排名次 我国首次为高校学科评估“分档”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位中心)首次采用“分档”方式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不公布得分、不公布名次。

学科评估是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的整体水平评估。评估自2002年首次开展,平均4年一轮,至今已完成4轮。

学位中心负责人介绍,本次评估采用了按百分位进行分档的方式,根据“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为9档公布。这样既保证较强的区分度,体现学科建设水平的实际变化,满足社会对教育质量的知情需求,又淡化了分数和名次,有利于引导高校将注意力转移到学科内涵建设的优势和不足中去。

近年来,以学术头衔、论文数量等来衡量学术水平的各种排名引起很多争议和批评。为引导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本次评估摒弃了仅“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俗称“数帽子”)的片面做法。如“长江学者”等头衔,不会自动换算成分值,而是由专家综合考虑教师水平、队伍结构、国际影响程度等进行评价。在统计成果所属单位时也做了专门设计:成果按“产权单位”认定,不随人移,有助于抑制“抢帽子”等人才无序流动现象。为克服唯论文数量和国外期刊的评价方式,除部分学科外,不再统计发表论文总数,以“代表性论文”进行同行评议,并强化中国期刊在评价中的重要作用。

学位中心通过评估分析发现,我国研究生教育在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原创成果产出取得巨大突破,已初步建立规模与质量并重的专任教师队伍。(来源:新华社,2017-12-29)

天津大学获5项中国专利优秀奖 居全国高校首位

11月21日从天津大学获悉,第十九届中国专利奖获奖项目日前公布,天津大学获5项中国专利优秀奖,以及1项外观设计优秀奖,获奖总量居全国高校首位,与清华大学并列第一。

天大5项中国专利优秀奖获奖项目分别为:“下肢想象动作电位空间滤波方法”、“一种头孢羟氨苄单水合物的结晶方法及结晶”、“一种甲醇合成油精制方法和设备”、“一种奥美拉唑钠半水合物及其制备方法”、“烟气颗粒物和污染气体同时在线监测装置和方法”。

专利项目“下肢想象动作电位空间滤波方法”由天津大学神经工程团队研发,发明人为明东、刘双迟、朱誉环、周仲兴、万柏坤。该技术发明了一种基于脑神经电生理技术的脑电时空频特性筛选的新方法,捕捉到了比传统方法更为准确鲜明的想象动作特征,解决了想象动作诱发脑电信号解析中的共性技术难题,为设计大指令集运动想象型脑-机接口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该团队将该专利技术作为核心算法,成功研究出全球首台用于全肢体中风康复的人工神经康复机器人系统,为3000余例中风患者带来了康复的福音,以及为“天宫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开发的空间脑-机交互、脑力负荷诱发试验系统提供了技术依托,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太空脑-机交互实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人-机交互技术上的最新成果。

天津大学结晶中心团队研发的专利“一种头孢羟氨苄单水合物的结晶方法及结晶”,通过一种新型固体加料悬浮转晶技术,将原来难以结晶、形态极差的头孢羟氨苄产品,四方片状、粒度均匀、晶形完整、晶型唯一的头孢羟氨苄单水合物产品。该专利技术已在华北制药、河北华民药业等企业实现产业化,打破了外国公司技术垄断。

此外,专利项目“一种甲醇合成油精制方法和设备”采用吸收-富集-结晶工艺,以获得高品质汽油为目的,副产干气、液化气和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纯均四甲苯产品,是煤炭清洁资源化利用和甲醇产业链条延伸的攻关技术,对缓解能源危机,减少环境污染冲突,调整石化及煤化工产业布局,转变能源消费方式,推动煤化工产业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

专利项目“一种奥美拉唑钠半水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人鲍颖、陶灵刚、李龙、郝红勋、王静康、吕军、侯宝红。该项专利开发了一种稳定性好、形态优、流动性好的奥美拉唑钠半水合物,为药物晶型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已在海南灵康制药有限公司实现了产业化。

专利项目“烟气颗粒物和污染气体同时在线监测装置和方法”基于改进差分吸收光谱分析方法的烟气颗粒物和污染气体同时在线监测装置和方法,解决了使用同一套光路同时在线监测污染气体和颗粒物的技术难题,降低了系统的成本;减少了在烟道上开凿的探头插入孔,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现场安装、调试以及日后系统维护的工作量。

中国专利奖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于1989年设立,是我国唯一专门对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给予奖励的政府部门奖,得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认可。中国专利奖设中国专利金奖及中国专利优秀奖、中国外观设计金奖及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鼓励和表彰为技术(设计)创新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利权人和发明人(设计人)。

天津大学瞄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承载科技强国使命,坚持“聚焦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扎根国民经济主战场”,多年来重视科技创新及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逐步建立了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链条式、规范化管理模式,专利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持续增长,高水平专利不断涌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来源:中国新闻网,2017-11-22 )

中组部:新政策助力大学生就业创业

为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创业,中组部等五部门日前制定了专门的成长计划,而针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各地各高校也不断出台最新政策。

目前,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就业的项目包括:三支一扶计划(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计划等,其中三支一扶计划去年共招募了2.8万人。

近日,中组部、人社部、教育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了《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最新政策中,将到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人才政策扶持范围,符合条件的提供住房、落户等配套支持,并计划建设一支基层人才队伍。

针对大学生服务基层,各地各高校都设立了相应的鼓励政策。例如,兰州交通大学针对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每人奖励1000元。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各地、各高校也不断设立、补充、更新相应的资助补助政策,比如,从2018年起,福建省内高校将设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补助金”,按2000元/人标准一次性发放,用于公务员考试、考证、考研、面试等方面的补助。

广东投51.5亿元增建两所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高校新工科与产业学院建设经验交流活动暨广东省新增列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协议签署仪式日前在广东佛山举行。广东省教育厅与茂名市、江门市签署协议,5年投资51.5亿元,支持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五邑大学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根据协议,2018年至2022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将获得省市财政投入30.5亿元,其中18亿元用于学校西城校区建设。学校将围绕华南沿海石化产业、南海能源资源开发,茂名做强做优石油化工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任务,重点建设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五大优势学科专业群,建成石化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2018年至2022年,五邑大学将获得省市财政投入21亿元,在轨道交通、现代教育装备、光电材料及装备、智能制造、现代织造技术、中式家具设计及生产技术、生物科技及健康等领域,着力提升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能力,努力建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突出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目前,广东高等教育已形成“777”建设矩阵,即7所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7所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高校和7所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11-30 )

中国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发布

以“新时代 新使命”为主题的人民网2017大学校长论坛近日在天津举行。论坛发布了中国高校社会影响力2017年度排行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入选榜单前十名。

排行榜选取了164所部属重点高校及地方重点院校进行全方位评估。在社会影响力前十位的高校中,清华大学以99.68分排名首位,清华大学还在多个子项中拔得头筹,如媒体影响力、网络舆论影响力、科研影响力等。

另外,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位居高校科研影响力子项目前三名。在舆论场中,科研经费最受关注。科研经费投入、科研经费预算、科研人员收益方面,舆情压力指数较去年有所降低,这与国家提高科研经费投入,提升科研人员的“获得感”等举措密不可分。

据悉,高校媒体影响力排行榜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复旦大学、江南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体育大学名列前十。高校新媒体影响力排行榜中,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长安大学、中南大学、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名列前十。(来源:中国青年报,2017-12-18 )

江苏:高校自主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可全部留归学校

日前,江苏省教育厅等七部门印发《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实施办法》,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办法》提出,从2017年起,下放所有本科院校教师职称系列、教育管理研究和实验技术职称系列高、中、初级职称评审权,其他辅系列中、初级职称评审权一律下放本科院校。2019年前向所有高职院校下放教师职称评审权。

《办法》明确,加强高校绩效工资管理,将绩效工资与教学、科研成果挂钩,向关键岗位、高层次人才、业务骨干和取得突出成绩者倾斜。

《办法》强调,高校自主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不再审批或备案,成果转化收益全部留归学校。在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高校中,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用于奖励研发团队的比例提高到不低于70%。高校和所属单位的领导可按规定获取科技成果转化的现金奖励或股权激励。试点开展高校领导干部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制度。(来源:中国教育,2017-12-18 )

广东5年内将投63亿揽拔尖人才

广东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13个部门日前联合出台《关于加快新时代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拓宽培养途径、加大引进力度、推进顺畅流动、搭建发展平台、加强服务保障等五个方面提出一系列创新举措,着力破解制约青年人才创新发展的问题,加快培养、集聚一大批优秀拔尖青年人才。

《若干意见》聚焦政策创新,很多措施做法属全国首创或走在全国前列,如设立博士和博士后创新创业基金、打造离岸人才研发基地、激励引导博士和博士后人才流向企业一线等。

广东省委组织部介绍,经初步测算,2018—2022年预计增加博士和博士后5万人,比现有存量翻一倍,预计省级资金投入共63亿元,人均投入约12万元。并建议广东省财政同时安排10亿元资金用于创设博士和博士后创新创业基金。

政策围绕博士和博士后人才生活、子女家属就学就业服务做了政策和资金的安排。单是普惠型的政策,在站博士后资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5万元生活补贴,直接申报副高职称,出站一年直接认定正高职称;安排事业编制;留在珠三角地区工作的35岁以下博士、40岁以下博士后,给予每人不少于10万元、20万元的生活补贴,如果到粤东西北和惠州、肇庆、江门工作,年龄放宽5岁、补贴分别提高10万元以上,海外人才再增加10万元。并对引进博士和博士后创新创业团队最高给予2000万元资助。(来源:人民日报,2017-12-12 )

宁夏:"双一流"大学博士录用当年即可评聘副高职称

从21日召开的相关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宁夏对引进的“双一流大学”、国外高水平大学、知名科研院所、教育部最近一次评估排名前10位学科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在录用当年即可评聘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专业岗位工作满1年后可评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

据介绍,该项措施是宁夏立足服务创新驱动战略和人才强区工程,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创新职称评价机制,出台的特殊人才职称评审办法的一环。此外,宁夏对引进的急需紧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考核合格出站的研究人员,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以上和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可不受学历、资历、年限、层级等申报条件限制,采取一事一议、一人一评的方式,直接评聘相应系列、专业高级职称。

同时,对在宁夏工作的港澳台专业技术人才和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的外籍专业技术人才,可按规定参加职称评审,其在国内外专业工作经历、学术或专业技术贡献可作为职称评审的依据。

据了解,为鼓励引进人士切实发挥作用,宁夏规定,对上述引进的特殊人才取得相应职称3年后,由用人单位进行考核确认,对贡献特别突出、符合破格评审更好一级职称条件的,可直接评定高一级职称;对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的,可降低层级使用,直至解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