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我校教育事业在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广东省、教育厅有关“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精神,结合我校发展的实际,特制定学科和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工作回顾
(一)主要成就
1、学科建设取得了重要突破。新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1个。完成了第二轮校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启动了第三轮校级重点学科的建设。
2、重点实验室建设成绩显著。共获得省部级和厅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7个,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3个,广东省3个,广东省教育厅1个。形成比较完善的化学药、中药和生物药三大类药的医药研发体系。
3、科研项目和经费获得重大提升。与“十五”相比,科研经费增长了3.8倍,其中国家级项目经费增长了15.1倍;科研项目增长了3.2倍,其中国家级项目增长了5.0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增加了6.5倍;主持承担了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计划重大专项5项,并首次成为专项牵头单位;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项,“973”、“863”及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重点项目子课题各1项,连续三年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项课题,并首次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4、科研成果取得了重大突破。“十一五”期间获得厅局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6项,其中广东省科技成果奖5项,尤其是2009年我校独立完成并获得了广东省科技成果一等奖。近五年申请专利130项,获授权专利37项,与“十五”相比,增长了2.8倍;发表论文增长了2.8倍,其中四大索引收录的论文增长了11.1倍。
5、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加强。先后与番禺区人民政府共建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与中山华南现代中医药城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与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合建民族医药健康产业基地,与西樵镇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医疗卫生改革发展试验区。签约转让“复方贞术调脂胶囊”等三项科研成果和专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1、学科综合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力度不够,学科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学科覆盖面还需拓宽,学科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省级以上重点学科的数量偏少。
2、标志性的成果偏少,尤其是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项数量不多;重大项目的数量需进一步增加,横向课题的经费有待大幅度提高。
3、条件建设尚需加快步伐,如实验动物中心的建设。
二、发展目标与任务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更名大学和申博目标为抓手,以夯实科研实力为基础,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1、取得3~5个省级重点学科,并培育1~2个学科(中药学、基础医学)冲击国家级重点学科。
2、建设1~2个省级科研平台,重点推进省部级科研平台建设,冲击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及相关工程研究中心建设立项。
3、争取获得1~2项国家级重点项目或团队项目,1~2项教育部或广东省重大科研和创新科研团队项目;冲击国家863、973和科技部重大科研项目。
4、获得10项省部级成果奖,重点冲击国家级科研成果奖;获得授权专利60~80项;四大索引收录论文数达400~500篇。
5、抓好技术推广与转化工作,促成10~20项科技成果转化,建设1~2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力争建成1个广东省大学科技园。
6、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如建成达标的实验动物中心,完善医药数据库、信息网络平台和中心实验室的建设等。
三、保障措施
1、更新科技管理理念。一是要强化以人为本意识。在管理中树立“以人才为本”的思想,健全科技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有效机制,激发全校的科技创新精神,下大力培养领军人才。二是要树立大科技意识。在科技工作中激发广大师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凝聚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大力提升全校科技创新实力,努力担当发展现代医药的科技重任。三是要增强创新意识。鼓励以推进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科技创新为动力,打造科技品牌,推动现代医药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2、加强科技管理改革。一是向二级学院科技管理放权。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一般科研项目管理等方面,在发挥学校科技管理部门职能作用的基础上,将学术权力下移,强化二级学院的科技管理职能,并积极探索以行政管理为主、专家负责为辅的科技管理模式,争取形成全方位的科技管理格局。二是切实把好“三关”(重大项目策划关、成果鉴定质量关和奖励申报引导关),切实提高各种科技项目的申报质量。三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行和完善PI制,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发挥集聚效应;四是强化项目过程管理,规范项目执行,提高项目完成质量,切实推进校院两级科研管理体制,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3、加强科技宣传与交流。一是加强科技宣传,改善社会舆论环境。通过各种媒体和宣传方式,加大我校的科技宣传,扩大我校科技工作的影响,争取领导、专家和社会各界对科技工作支持。二是加强学术交流,改善内外交往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校内不同学科、不同创新团队之间的学术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合作。通过学术外交手段,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为开展大型科技合作创造条件。三是加强信息管理,改善信息服务环境。开发全校科技管理信息平台,通过校园网和国际互联网,为广大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科技管理信息服务。
4、实行建设目标责任制。对正在建设中的校级重点学科,严格按照合同书要求进行考核,奖优罚劣,对建设成效显著的学科,优先申报省级以上重点学科;推行科技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
5、整合与培育新的学科。凝炼学科方向,突出学科优势,集中优势资源进行重点突破、重点扶持,构建学科特色。将相关或相近的学科进行有机整合,使之交互融合,培育出新的学科,如基础医学与药学、中药学、信息工程、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间的整合,应用化工和食品科学与药学、中药学、毒理学等学科的联合,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共同申报课题等方式进行整合。
6、培育优秀的创新团队。对科研团队实行动态管理,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利用科学的评估机制,定期对科研团队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团队建设和管理,锻炼出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7、重视学术梯队的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近几年我校引进的年轻博士和“海归”人员进行培养,如吸纳到科研团队中参加研究、送到国内外相关大学作为访问学者等形式,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保证我校科研工作后继有人。
8、加强科研基地(平台)的建设。利用学校的各种优势资源,开拓和建设好校外科研基地(平台)和校内的科研基地(平台),尤其是正在建设中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脂血症调肝降脂重点研究室、广东省生物活性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分子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等。
9、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与政府、大型企业、学(协)会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加大产学研用力度,联合建设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或大学科技园,努力为地方及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促成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规模效益,实现双方共赢发展。
10、进一步加大科研的投入力度。广泛开展国内外合作,多渠道争取纵、横向科研项目,同时多方筹措资金,保障学校科研经费稳步增长,促进学校科技事业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