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发展参考
2019年第01期 总第44期
发展规划与法规处 主办 2019年1月30日
本期导读
【新政速递】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抓好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
【科技发展】
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的高校成果如何赋能社会?
【他山之石】
浙江: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解除桎梏
天津:简化经费管理释放创新活力
【高教资讯】
复旦大学发现神经干细胞参与脑发育作用机制
“墨子号”成果获克利夫兰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第一完成单位盘点:清华第一,上海交大第二
分子+研究院在天津大学成立
=====================
【新政速递】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抓好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18〕12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聚焦完善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推进成果转化、优化分配机制等方面,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在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自主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拥护和欢迎。但在有关政策落实过程中还不同程度存在各类问题,有的部门、地方以及科研单位没有及时修订本部门、本地方和本单位的科研管理相关制度规定,仍然按照老办法来操作;有的经费调剂使用、仪器设备采购等仍然由相关机构管理,没有落实到项目承担单位;科技成果转化、薪酬激励、人员流动还受到相关规定的约束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政策效果,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了进一步推动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精神落实到位,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自主权的重要意义
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对于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充分释放创新创造活力、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自主权的重要意义,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部署要求,尊重规律,尊重科研人员,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密切协调配合,精心组织实施,抓紧解决政策落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现象,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切实为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增添动力。
二、制定政策落实的配套制度和具体实施办法
对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出台的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自主权的有关政策,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都要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对现行的科研项目、科研资金、科研人员以及因公临时出国等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对与新出台政策精神不符的规定要进行清理和修改。各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和智库以及其他承担科研任务的单位要按照上述原则修订和制定相关实施办法和制度。以上工作要在2019年2月底前完成。
三、深入推进下放科技管理权限工作
(一)推动预算调剂和仪器采购管理权落实到位。科技部、财政部和相关科技项目管理部门要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等精神,分别修订相关科技计划项目和经费管理办法,将文件规定的有关预算调剂、科研仪器采购等事项交由项目承担单位自主决定,由单位主管部门报项目管理部门备案。
(二)推动科研人员的技术路线决策权落实到位。各地区、各部门在制定相关规定和具体办法时,要明确“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策权”、“科研项目负责人可以根据项目需要,按规定自主组建科研团队,并结合项目实施进展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三)推动项目过程管理权落实到位。各项目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要由重过程管理向重项目目标和标志性成果转变,加强对科研项目结果及阶段性成果的考核,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主要由项目承担单位负责。要精简信息和材料报送,有关单位不得随意要求项目承担单位填报各种信息或报送有关材料。
(四)科研单位要健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项目管理专业机构不再承担已明确下放给科研单位管理的有关事项,请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在2019年2月底前完成。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根据有关规定,负责指导所属科研单位制定详细可操作的管理制度和办法,确保在落实科研人员自主权的基础上,突出成果导向,提高科研资金使用绩效,完成科研目标任务。项目管理部门要通过随机抽查等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防止发生违规行为。
四、进一步做好已出台法规文件中相关规定的衔接
(一)明确科研人员兼职的操作办法。各单位要认真执行《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的通知》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与企业通过股权合作、共同研发、互派人员、成果应用等多种方式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支持科研人员深入企业进行成果转化,落实“科研人员在履行好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经所在单位同意,可以到企业和其他科研机构、高校、社会组织等兼职并取得合法报酬”的规定。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进一步明确科研人员兼职兼薪问题的具体管理办法,明确审批程序,约定相关权利与义务。对担任领导职务的科研人员兼职,按中央有关规定执行。
(二)明确科研人员获得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具体办法。各高校、科研院所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规定,制定本单位转化科技成果的专门管理办法,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对科技成果的主要完成人和其他对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区分不同情况给予现金、股份或者出资比例等奖励和报酬。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精神,落实“科研人员获得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计入当年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总量限制,不纳入总量基数”的要求,制定出台具体操作办法,推动各单位落实到位。
(三)明确科技成果作为国有资产的管理程序。请财政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按照对科技成果价值“通过协议定价、在技术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确定价格”的规定,提出对《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的修订建议,简化科技成果的国有资产评估程序,缩短评估周期,改进对评估结果的使用方式,研究建立资产评估报告公示制度,同时探索利用市场化机制确定科技成果价值的多种方式。要进一步优化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和变更程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四)明确有关项目经费的细化管理制度。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并制定专门管理办法,对以市场委托方式取得的横向经费,由项目承担单位按照委托方要求或合同约定管理使用。请财政部在相关项目经费使用管理规定中明确,中央高校、科研院所要根据科研工作的特点,对科研需要的出差和会议按标准报销相关费用并简化相关手续。探索建立项目立项环节技术专家和财务专家共同审核机制,在科研项目评审的同时进行预算评审。
五、加强对政策贯彻落实工作的督查指导
(一)开展对政策落实情况的自查和督查。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对科研单位的业务指导和督查,坚持问题导向,对本地区、本部门所属科研单位落实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自主权有关文件精神情况进行全面自查,逐一梳理、明确责任,深入分析堵点难点并加以纠正解决,确保政策全面兑现。国务院办公厅要适时开展督促检查。
(二)做好培训宣传工作。科技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党中央、国务院出台文件的宣传解读。对政策性比较强的管理问题和财务制度要开展培训,建立咨询渠道。对地方和单位的好做法、好经验、好案例,要做好宣传推广。
(三)加强对政策落实的监督。要加强审计监督,以是否符合中央精神和改革方向作为审计定性判断的标准,充分尊重科研规律,对于符合中央精神和改革方向,但不符合部门、地方、单位现有管理规定的行为,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对具体规定修改调整的建议。加强社会监督,建立举报投诉渠道,鼓励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发现严重失职失责的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国务院办公厅
2018年12月26日
(来源:中国政府网)
教育部: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推动高校深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实施,加快构建高校支撑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高校乡村振兴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战略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发挥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提升乡村振兴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坚持创新引领。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组织模式,加强协同创新,完善评价体系,针对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集中攻关,充分发挥高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
坚持服务导向。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大需求,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推进产教融合,加快一流农业大学、一流农业学科建设,努力形成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新局面。
坚持开放协同。促进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高校与地方政府、高校与企业等各类各层次之间的深度合作与开放共享,统筹好各渠道资源,加强行动间的系统衔接,形成促进乡村振兴工作合力。
坚持国际视野。高校围绕全球农业问题、环境问题、粮食安全、人类营养与健康、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开展研究,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农业农村发展与减贫事业中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三)主要目标
以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求为目标,通过五年时间,逐步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布局,强化高校科技和人才支撑体系,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能力和质量显著提升,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使高校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创新和成果供给的重要力量、高层次人才培养集聚的高地、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政策咨询研究的高端智库。
二、重点任务
发挥高校优势,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全面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实施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七大行动。
(一)科学研究支撑行动
发挥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技术创新策源地的重要作用,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引领农业科技进步,着力提高我国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提升前沿科学与技术水平。支持高校围绕国际农业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发展需求,提升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源头供给。在农业生物组学、生物育种等战略必争领域不断形成新的优势,在新一代系统设计育种、合成生物学等农业重大科学与前沿技术方面加强布局,抢占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
——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创新。发挥高校学科综合优势,促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与农业发展的交叉融合,带动农业向绿色、智能发展的技术变革。支持高校以信息化主导的智能农业,生物技术引领的农业生物制造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技术为导向,加强交叉融合的创新布局,探索新模式,引领新方向。
——加强乡村振兴的战略研究。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重大、热点、前瞻性问题开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专栏1:科学研究支撑 1.强化农业领域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围绕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效益,重点解决农业生物遗传与基因编辑、农艺性状与生境互作、重要病虫害和疫病致病机理、动植物优良种质资源挖掘、作物高光效机理、农业资源演进与利用、气候与生态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乡村治理、农村组织等方面的重大理论问题,发掘人工智能、大数据、新材料等与农业领域交叉融合的前沿技术,以高科技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 2.组织承担农业农村重大科技任务。积极参与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和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积极争取在主要农产品供给、农业绿色发展、农业生物制造、智慧农业、现代林业、现代海洋农业、宜居村镇等领域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承担重点任务。 3.建设高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高端智库。支持高校开展乡村调查研究,聚焦乡村发展热点问题,加强城乡融合发展,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农业生态建设、农耕文明与乡村文化、乡村基层结构与社会治理、乡村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福祉与村庄民生等理论与政策研究,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咨询。 |
(二)技术创新攻关行动
支持高校加强服务乡村振兴技术创新,突破现有技术瓶颈,强化联合攻关、推广转化与集成应用,解决制约和影响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
——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与装备。加快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及其他新兴科技与农业科技的深度融合,重点突破重要动植物高效育种、农业标准化、农业大数据与信息化、智能农机装备与制造、食品制造等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
——强化技术支撑体系创新。面向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等重大战略需求,在大宗重要农产品安全生产供给、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食品健康与营养、农业装备现代化和信息化改造、农产品创新性利用等领域加强创新研究,形成技术支撑体系。
专栏2:技术创新攻关 1.现代农业产业支撑关键技术创新。围绕影响现代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问题,加快高效育种、农业生物制造、农业标准化、农业大数据等农业产业链技术创新系统部署,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围绕影响国计民生的大宗作物、现代畜牧业、渔业、园艺、林业及草业现代化提质增效的重大需求,通过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形成系统化科技支撑体系。重点突破农机农艺信息融合、生产全程机械化、运营智慧化、农产品加工精细化等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着力提升产业高效化、精细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能力,引领优势特色农业现代化。 2.农业生态安全科技创新。以乡村生态宜居和农业生态安全保障为目标,攻克人居环境重大科技需求,开展农业发展绿色行动,推进节水农业、循环农业、气候智慧型农业发展,促进农业绿色生产和优美生态环境有机融合。 3.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支持高校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对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系统突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关键科学问题,助推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 |
(三)能力建设提升行动
瞄准农业农村现代化需求,围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以科技创新基地和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为抓手,加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建设。
——加强农业农村领域重大条件平台建设。支持高校积极牵头或参与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国家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馆)等国家级科技平台基地。新建前沿科学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提升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条件能力。
——建设乡村振兴的协同创新平台。以重大需求为导向,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乡村和企业等主体协同互动,建设乡村振兴协同创新中心。支持高校以地理分布和地域农业特色为基础,建设农村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实践性乡村建设试验基地。加强高校与政府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院所、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紧密衔接,整合资源,互补优势,形成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多方协同的乡村振兴服务新模式。
——加强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优化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布局,成立全国性和区域性联盟,构建国家需求导向、项目任务带动、平台资源共享、学科优势互补的高校乡村振兴科技服务机制。支持高校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依托,统筹现有综合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式服务站以及教授工作站、实验站等平台,选择典型县市、乡镇或村庄,通过资源集聚,推动学校科技成果与地方、企业需求对接,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创新发展,把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
专栏3 能力建设提升 1.建设高校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支持高校采取校地、校企共建等形式,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各类园区,建设一批以农业应用技术研发、产业科研试验和农业区域示范为特色的高校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有效放大辐射带动效应。 2.加强乡村振兴服务基地建设。以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基地为基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互联网+”条件下的乡村振兴服务手段,支持高校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与地方政府、涉农企业等合作建设一批集科研试验、技术示范与推广、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振兴服务基地,建立校地、校企合作研发、合作转化、合作推广、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 3.加强高校乡村振兴科技服务联盟建设。建立全国高校乡村振兴科技服务联盟及区域性高校乡村振兴科技服务联盟。以联盟为抓手,构建高校乡村振兴的创新链、服务链,建立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收益分享机制和大型仪器设备、实验基地、生物资源和信息文献等共享信息平台,转变高校过去传统个体化、自发性为主的服务方式,发展为多高校、多学科、多领域、多区域、多团队共同参与的协同服务新局面。 |
(四)人才培养提质行动
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完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加快培养不同类型农林人才,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促进学科专业发展建设。支持高校加强农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涉农学科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社会科学的深度融合,升级改造现有涉农学科专业。进一步加强交叉学科和新兴涉农专业建设,加快建设生物技术、智慧农业、智能装备、农业遗产、休闲农业、共享农业、航天农业、互联网农业以及农业新能源与新材料等新兴学科,发展新兴涉农专业。
——强化人才培养。深入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支持高校围绕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建设一批一流农林专业,打造一批线上线下精品课程,推动科教结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模式创新,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一批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加强基层人才能力培训。支持和鼓励高校对农业技术人员、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农村实用人才等开展常态化培训,重点加强对在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家庭农场主、科技示范户等生产经营主体的专业技术技能和科技素质提升开展培训。
专栏4:人才培养提质 1.创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支持高校在乡村振兴拔尖创新、复合应用和实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深化改革,开设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政产学研通力配合的乡村振兴实验班,推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加大教师队伍、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的建设力度,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接班人。 2.加强乡村振兴高层次人才培养。积极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鼓励和引导高校适度扩大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乡村创新创业环境,培养青年创客、“新农人”等乡村振兴高端人才,推动青年人才扎根乡村创业。 3.广泛开展乡村振兴基层人才培训。加强高校培训能力建设,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培训需求,编制培训教材、制定培训方案、创新培训模式。建立高校与政府的协同培训机制。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技骨干、新型职业农民、大学生村官以及“三农”党政干部等开展专题培训。面向乡村基层干部和涉农人员开展成人学历提升教育。 |
(五)成果推广转化行动
支持高校围绕农业产业发展需求选题立项,研发新品种,集成新技术,探索新模式,形成一批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联合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开展成果推广转化示范。
——加快农业技术转移转化。鼓励高校建立一批技术转移中心、成果孵化平台等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和面向企业的技术服务网络,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多种形式,实现科技成果市场价值。支持高校与行业部门加强合作,在乡村产业、教育、文化、医疗、建筑、交通、生态、安全等领域孵化一批乡村振兴引领型企业,推动形成若干产业集群和乡村振兴示范村。
——打通转移转化机制障碍。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加强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健全农业科技领域分配政策,落实科研成果转化及农业科技创新激励相关政策。
——服务农业农村创新创业。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升级版与乡村产业兴旺的重大需求,鼓励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基地等开展农业农村领域的创新创业项目;支持建设一批有示范性的高校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基地,支持高校师生开展农业农村领域创新创业活动,推进高校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和产业应用。
专栏5:成果推广转化 1.构建高校乡村产业振兴创新联盟。支持高校与龙头企业、地方政府等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联盟,构建集科技服务、科技孵化、专利运营为一体的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立健全专家教授驻村、驻企等对口联系服务制度,建立专家大院、院士工作站、教授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学生实践基地等,鼓励科研人员在生产一线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 2.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组织高校学生积极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农业”赛道)等赛事,参与“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活动,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销售、农业教育培训等方面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促进产学研用融合发展,营造全社会共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氛围。 3.加快重大成果的推广应用。深入推进高校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和高校优势学科,推进高校间、校地企等多种形式合作,探索建立产业推广联盟。探索“科研试验基地-区域示范基地-基层技术示范与推广站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两地一站一体”链条式推广模式。指导和推动高校利用“互联网+”建设农业科研技术信息服务平台。 |
(六)脱贫攻坚助力行动
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与科技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引导,积极开展精准脱贫行动,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开展精准脱贫的实验示范。支持高校围绕精准脱贫总目标,开展教育、文化、经济、生态的一体化试验与示范,探索政府、企业、农户及社会主体综合协调的脱贫机制。总结和集成中国特色的精准脱贫理论,为国际反贫困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书写科技脱贫攻坚“高校样本”。支持高校组织专家学者、科技服务团等专业力量,深入贫困地区一线,带动企业、校友等多方力量帮助贫困地区打造新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在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功能、发展新型业态等方面提供支持,助力贫困地区“三产”融合发展,打造脱贫攻坚的“高校样本”。
专栏6:脱贫攻坚助力 1.精准脱贫机制综合实验示范区专项。引导高校进行精准脱贫机制综合实验示范区建设,围绕致贫的制度和非制度性因素,构建德治、法治与自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农户为主体,高校与其他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长效发展机制。 2.区域农业生态治理创新工程。重点针对华北地下水紧缺、东北黑土地退化、西北荒漠化、西南石漠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北方农田盐碱化等进行科技创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
(七)国际合作提升行动
支持高校与发达国家开展高水平合作,强化农业科技交流,联合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支持高校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加强高水平国际合作。支持国内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开展粮食安全、农业政策交流、种质资源交换、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对外投资促进、农业合作规划等相关科研交流活动,开展农机、种子、农药、化肥和农产品加工等优势农业产能合作研究。
——促进国际人才交流。支持高校引进国际知名学者参与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鼓励和支持国内学生赴农业现代化程度高、农业发达的国家留学,多方式、多渠道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与国际主要学术组织合作,积极承办重大国际学术会议。
——提升开放创新服务水平。实施《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行动计划》。支持高校与国外机构建立优势互补的实质性、多层次、多渠道合作。发挥高校农业走出去社会化服务组织作用,为我企业境外投资经营、海外拓展提供境外农业资讯与咨询服务,在“一带一路”“南南合作”“中非合作”中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专栏7:国际合作提升 1.打造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核心,新建一批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吸引汇聚国际学术大师,扩展农业研究国际视野;新建一批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开展农业科技前沿合作创新;新建一批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推动海外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工作。 2.举办国际乡村建设高峰论坛。支持有条件高校联合国内外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国内选择典型区域建设永久性的主题和特色鲜明的高层次乡村振兴国际学术论坛,及时交流国内外乡村建设学术研究进展和实践经验。 |
三、支持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引导多元投入支持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各省(区、市)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目标,统筹各类资源、加大探索力度,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支持乡村振兴领域交叉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成果推广转化等工作。
(二)强化实施落实
各高校应成立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领导小组,积极研究制定具体落实举措,细化行动方案,并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发挥其在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
(三)创新体制机制
持续深化高校“放管服”改革;根据高校性质和类别,自主设置相应比例的农业技术推广岗位,以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质量和成效为导向,充分调动各类科技人员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积极性;完善乡村振兴相关专业研究生培养多样化评价机制,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服务乡村振兴。
(四)加强宣传推广
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高校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重大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各省(区、市)教育主管部门、直属高校要及时总结报送本地或本校典型经验和做法,加强服务乡村振兴典型事迹与人物的宣传报道,强化典型带动,形成示范效应。(来源:教育部,2019-01-04)
【科技发展】
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的高校成果如何赋能社会?
袁玉凝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2019年1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高校科技获奖成绩斐然。全国共有 113所高等学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通用项目185项,占通用项目总数项的82.6%。
这些高大上的高校科研成果都取得了哪些突破,又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未来生活呢?
1.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领衔,由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物理所实验团队完成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是世界物理学界近几年最重要的实验进展之一。
这项研究成果将会推动新一代的低能耗晶体管和电子学器件的发展,解决电脑发热、能量耗损等问题。对普通大众来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有可能摆脱手机或电脑发热、耗电快、运行慢等困扰。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最终测量样品和数据
2.大深度高精度广域电磁勘探技术与装备(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地底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随着浅部资源的日渐枯竭,“深地”战略提出向地球深部进军。中南大学何继善院士带领团队成功研发了“广域电磁法”,将人工源频率域电磁法探测的深度延伸到了地下8公里,且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实现了真正的三维电磁法勘探。
以广域电磁法为支撑的大深度高精度探测技术与装备在全国成功推广应用,被誉为“绿色、高效、低成本”的勘探技术,提交页岩气资源量3401.22亿m3、地质储量1240亿m3,常规油气地质储量1.86亿吨,生物气可采资源量80亿m3;释放了2000多万吨煤炭;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大庆油田三维广域电磁法勘探信号接收现场
3. 云-端融合系统的资源反射机制及高效互操作技术(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信息技术20多年的网络化发展,形成了数百万计的信息孤岛,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其业务数据和功能与第三方系统的高效互操作,已成为大数据发展的重大需求,是制约大数据价值链上下游的卡脖子技术,也是公认的世界级挑战。
北京大学梅宏院士和黄罡教授团队研发了云-端融合系统高效互操作的燕云平台,与神州数码、联想、科大讯飞、阿里云等企业联合推出20多种产品和解决方案。燕云作为国家推荐的技术创新方案,在国家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程中应用于多个部委和省市,在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试点工程中应用于北京、贵阳、上海、深圳、成都等多个城市,在国家安全和国防领域应用于数据互通和系统集成等一系列国家重大任务,累计已打破10多个部委和20多个省市的5000多个政务信息孤岛,成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的一项杀手锏技术。
黑盒式互操作技术原理与主要技术发明点
4.凹陷区砾岩油藏勘探理论技术与玛湖特大型油田发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针对凹陷区砾岩规模勘探在世界范围内缺乏地质理论指导与关键配套技术,2005年以来国家和中国石油持续立项,经过南京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长江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团队十余年攻关,创新形成了凹陷区砾岩油藏勘探理论认识与关键技术,发现了全球最大的砾岩油田--玛湖10亿吨级特大油田。
玛湖油田的发现,是我国石油勘探近十年来在新领域的最大成果,截至2017年已发现三级石油地质储量12.4亿吨,在凹陷区砾岩油藏勘探理论技术体系指导下,2018年又新发现三级石油地质储量3亿吨以上,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5. 清洁高效炼焦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及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由于缺乏清洁高效炼焦技术,传统焦化行业的发展过度依赖资源和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严重,面临重大社会、环境与资源危机。
中冶焦耐联合北京科技大学、鞍山钢铁集团,研发了降低优质炼焦煤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相协同的新一代绿色炼焦及装备技术。
项目成果在海内外47个工程中实现系列化应用,成为清洁高效炼焦领域的主导技术,国内大型焦炉市场占有率达96%,同时实现向海外市场技术与装备输出,海外新建大型焦炉市场占比达60%。项目成果使我国炼焦行业产业集中度提升3.8倍、污染物减排12%、优质资源消耗降低7.5%、能耗下降4%。
成果应用在宝钢一期焦炉
6.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关键技术及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重型商用车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的重要装备,动力总成由发动机、变速器和车桥组成,是商用车的核心。
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李国祥教授参与完成的项目“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关键技术及应用”从动力总成一体化思想出发,开发了“大排量发动机+多档位变速器+单级小速比驱动桥”动力总成配置技术,实现了整车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同步提升,节能效果显著。项目成果显著提升了自主品牌商用车产品竞争力,使重型商用车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并批量出口海外市场。
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产品
7. 复杂电网自律-协同自动电压控制关键技术、系统研制与工程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针对复杂电网自动电压控制(AVC)这一电力学科的世界性难题,由清华大学牵头,联合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了20余年的“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AVC系统。
该成果已大规模应用于我国电网,构建了几乎覆盖我国全境的体系庞大复杂、控制主体众多的分级分布式广域电压控制系统,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该成果突破了美国严酷的信息安全壁垒,在北美最大电网PJM实现了美国首例AVC,用于控制包括美国首都和东部十三个州的电网电压,成为我国先进电网控制系统出口美国的首例,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项目成果在华北大型风电场的现场应用画面
8.光电显示用高均匀超净面玻璃基板关键技术与设备开发及产业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平板显示玻璃基板是平板显示产业的基础性核心材料,生产制造所涉及工艺技术和装备复杂,难度极大,代表着连续制备玻璃的最高工艺水平,是制约我国平板显示玻璃基板产业发展的短板装备。
东旭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北京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共同攻关,实现了高均匀超净面强理化性能玻璃基板核心技术与关键设备的重大突破。
该项目推广应用建成17条生产线,玻璃基板品质全面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其中G5占49%、G6占42.5%,并销售台湾地区。近三年,完成单位新增销售额约133亿元、新增利润约34亿元;其他应用单位新增销售额超200亿元;为面板企业节约成本超2000亿元。
“五仓型”铂金通道设备与智能控制系统
9. 复合地基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国大量工程位于软弱土地区,软弱土地基承载力低、沉降大、变形稳定时间长,需进行地基处理才能满足工程建设要求。传统地基处理方法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工程建设要求;桩基础造价高,难以在大面积地基处理中使用。
浙江大学联合天津大学、长安大学、湖南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共同攻关,创建了复合地基理论体系,研发了系列高性能复合地基技术,主编了复合地基领域包括第一部国家标准在内的主要技术规范,形成了复合地基工程应用体系。
该项目成果直接应用于15个省市区95项工程,包括京津城际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在内的13条高速铁路和广东广佛高速公路、浙江杭宁高速公路在内的30余条高速公路,近三年累计创造经济效益35.38亿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复合地基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市政道路等工程建设领域
10. 中国高精度位置网及其在交通领域的重大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项目着眼于交通运输行业这一北斗系统关键民用行业应用。项目组聚集了武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部海事局、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等多家“产、学、研、用”单位进行联合攻关,系统地建立了北斗高精度定位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突破了北斗位置服务系统核心关键技术,并自主研制了从北斗芯片、板卡到应用终端的系列装备,形成了面向交通运输行业应用的北斗高精度定位导航服务能力。
在交通运输部的大力推动下,项目研究成果已经在我国公路、水路、铁路、航空、邮政、大众出行等方面取得成功应用。
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
11. 温度单位重大变革关键技术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长期以来,温度测量的基本标尺--温度单位依赖实物性质,制约了相关前沿科学和尖端技术的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米制公约最高权力机构要求使用至少两种独立方法,实现玻尔兹曼常数精确测定,重新定义温度单位。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联合攻关,实现了温度单位重大变革关键技术研究突破,项目使我国成为对玻尔兹曼常数定值有贡献的六个国家之一,并且在全球成为唯一实现了两种方法测定的国家。
项目创新技术为国家重大工程第四代核反应堆堆芯温度的直接测量提供了解决方案,为国防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温度溯源提供支持,提升了国家温度基准量值传递水平。
玻尔兹曼常数定值和温度单位重新定义
12. 地质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项目由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联合攻关,历经20年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形成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设备;创造性地建立了地质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体系;在地质工程灾害机理和理论判据方面取得新突破。
该项目获国家授权专利和著作权54项,主编和参编相关国家规范和行业规程4部。有40余种产品推向了国内外市场,并在国内外300余个重要项目中得到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地质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系统
13. 脑起搏器关键技术、系统与临床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危害患者健康,也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通过植入电极直接刺激大脑,脑起搏器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脑起搏器技术难度大,全球一直被美国医疗器械巨头独家垄断。清华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联合攻关,原创变频刺激疗法和变频脑起搏器,解决了帕金森病晚期步态障碍治疗的世界难题;实现体外无线充电的“零灼伤”,全球首次实现脑起搏器10年以上的质保寿命;创新电极技术和手术方法,解决了头颈运动引起电极断裂的临床难题;首创安全可靠的远程程控技术,解决了异地患者术后返诊难题。
该项目获6个三类注册证,2017年国内市场占比达到60%,出口“一带一路”3个国家,并出口英国。
脑起搏器通过植入电极直接刺激大脑的核团治疗帕金森病等脑疾病
【他山之石】
浙江: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解除桎梏
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以释放创新创造活力,对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举国关注。从今日起,开设《推进科体改革放权赋权》栏目,挖掘报道各地好做法、好经验、好案例,以飨读者。
“一旦产业化,未来胶质瘤只需要打一针,就能彻底治疗,费用将是现在的几十分之一。”如今,说到自己的成果——“溶瘤痘苗病毒改造技术”未来产业化前景,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恭楚博士十分自信。
2018年6月之前,李恭楚很难想象自己的成果能够从论文走进现实。
作为浙江理工大学的首个作价入股案例,李恭楚团队的科研成果以专有技术作价1750万元与广州功臣创业投资企业合作,并通过公司化来推进成果产业化。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让人才创造的知识有合理的价值回报。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近年来浙江出台了包括《浙江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举措。
70%成果转化奖比激发活力
在2015年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之前,成果完成人在成果转化收益上只能拿到20%。在那个阶段,用技术换回1750万元的股权几乎是天方夜谭。
浙江理工大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琪告诉记者,“溶瘤痘苗病毒改造技术”作价入股的合作中,李恭楚与校方的占股比例为9∶1。
除了李恭楚获益,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杨灿军团队也因该校的改革而获益。
2015年,浙江大学陆续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系列改革举措,包括明确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的,对其中的净收益按学校、成果完成人各30%、70%的比例进行分配。
第二年,该校机械工程学院杨灿军团队深海组网接驳技术12项专利成果作价3000万元入股,5位学者以团队科技成果入股大型企业,分享成果转化股权70%的奖励。根据政策,杨灿军团队5名成员获得了价值2100万元的股权奖励。
“这项改革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体现。”杨灿军认为,提高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奖励比例,极大地激发了科技人员寻求成果转化的动力,也给科学家吃了定心丸。
2017年,《浙江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正式施行。《条例》对重要贡献人员的奖励比例的下限从上位法的50%提高到70%。而在包括浙江理工大学在内的诸多高校,奖励比例下限从70%提高到了90%。
今年,浙江省再次出台《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意见》,对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的定向调整,构建基础工资、绩效工资和科技成果转化性收入的三元薪酬结构。
“提高成果转化收益奖励比例是希望科研人员能转化更多的科研成果,总的一个体现就是尊重知识和人才。”浙江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处处长鲁文革说。
高校80%发明专利实现挂牌交易
2018年11月6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9个发明专利在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被汇专绿色工具有限公司以118万元摘牌受让。
浙江电子科技大学产学合作处副处长何宏介绍,专利交易一方面促进了企业生产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和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规范交易也有效提升了科研人员的自主权和积极性。
一直以来,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转化难是世界性难题。体现在中国的一大原因就是,职务科技成果等技术类无形资产转让或对外投资需完成国有资产评估备案等审批程序。
但是,成果价值评估机制、成果转化工作风险责任免责等配套措施还未跟上,造成审批环节多、责任大,高校院所及其科技人员都不愿承担成果转化中的风险,严重影响职务科技成果后续开发、转移转化,导致大量职务成果束之高阁甚至失效。
2016年,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正式成立。不到两年时间,进场交易的发明专利数量已占到浙江省高校发明专利总量的80%!
有关统计显示,2011—2015年浙江大学失效专利达到8324件,其中很大部分属于期限届满前放弃的专利。
“科研成果不是房子,技术在不断更新迭代,过时的技术会一文不值,所以要尽快转化为生产力。”鲁文革认为,如今整体思路调整了:与其让科研成果束之高阁,还不如让科研人员去转化成果,激发其科研积极性和创新活力。
“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的出现,让成果转化更加规范、透明,科研人员获利也正规合法。”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副总经理陈乐平介绍,目前除浙江大学所有科技成果进场交易外,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航天五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30余家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均签订了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协议并进场交易。
截至2018年底,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累计成交项目487笔(含专利1200余件),总交易金额达到4.6亿元。(来源:科技日报,2019-01-15)
天津:简化经费管理 释放创新活力
推进科体改革 放权赋权
花钱时需要一层一层打报告,报销时更要一级一级签字。以往的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无形中绑住了科研人员,更影响了研发的热情。2018年春天以来,天津市科技部门主动做“减法”,改革减少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环节,出台了一系列给科研人员“松绑+激励”的措施和做法。如今,科研经费领域持续开展的“放管服”,不仅激发科研人员干事创新热情,还促进了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的速度,在刚刚结束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天津又获得了9个奖项。
科研花钱方便了
日前,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李伟教授,因承担的课题研究需要添置新仪器设备,报告清单通过网络提交后,短短一周就被采购了回来,而以往,添置类似的大件,往往需要等待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无独有偶,天津财经大学老师冯博前不久购买了1800多块钱的科研参考书,发票提交后,半天钱就报了回来。冯博告诉记者,以前,这类花费报销,要经过科研处、院系、学校等四五个部门,最起码要等一周以上……
让两位科研人员受益的,是他们所在的高校对财政科研经费项目管理的改革和完善。以天津财经大学为例,为了提升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缩短经费周转流程,从2018年开始,该校对科研项目经费开始施行项目负责人制,对于3000元以下的花费,只需项目负责人审核签字,就可以直接到财务处报销。而在南开大学,科研人员的所有项目花费通过网络就可以自主进行申请提交,让科研人员省去了不少往返跑腿时间。
根据天津市科技局摸底调查显示,在天津市科研经费管理“简政放权”大政策指导下,截至2018年12月,天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绝大多数市属高校以及承担项目较多的科研院所,均已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更新了相关内部制度,进一步扩大了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规矩越来越少
记者了解到,为了进一步简化程序,下放经费预算管理和调剂权限,天津市先后出台了两个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将原来13个预算科目直接减少到10个,并在资金调配使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的突破。“以前,科研经费使用,那是‘打酱油的钱不能用来买醋!’现在就方便灵活多了。”1月8日,南开大学科技处负责人王冰形象地对记者说,“以往经费使用需提前在编制预算时设计用途,一些临时的合作交流等很容易受到资金额度制约。”而新的政策施行后,财政科研经费拨付后,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等3项费用,在总额不超过直接费用10%的情况下,项目承担单位无需提供预算依据,科研项目中国际合作交流费不纳入“三公”经费统计范围。
不仅如此,天津还在全国率先做出了“提高间接费用,加大绩效激励”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方法。如今,在天津实行公开竞争方式的研发类项目中,均按一定比例设定间接费用,其中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总额在500万元以下的为20%,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为15%,1000万元以上的为13%。
市级财政性资金资助的市级自主创新项目计划中的软科学研究项目、软件开发项目、咨询类项目以及创新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的绩效支出比例,可达项目经费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60%……“间接费用主要用于项目承担单位的成本耗费和对科研人员的绩效激励。绩效支出应与科研人员在项目工作中的实际贡献挂钩,不计入绩效工资总额。”1月8日,天津市科技局条件财务处处长邢向东对记者说,“目前,从项目预算立项到执行,再到经费使用完结,整个链条基本都已打通,赋予了科研人员和单位充分自主权。改革就是要尊重研发规律,最大限度减少非研究工作和环节对科研的束缚,还要从收入等方面实施正向激励,让他们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研究中。”
松绑松出新效益
天津大学精仪学院副教授刘琨承接的光纤传感技术课题,与天津天地伟业公司对接,开发出国内首台应用于大范围周界的精确安防系统;七所高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科研课题完成转化后,成功填补我国柔性机器人的技术空白……随着深化科技和项目资金管理改革等举措实施,不仅进一步调动科研人员投身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间接带火了天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步伐。仅去年,天津技术交易市场签订各类转化转让合同超过1.2万项,成交总金额650亿元以上,是以往的2.6倍。
如今,为科技人员“松绑减负”,天津的科技成果市场化转移转化“量质齐升”的新格局正加速形成。天津市科技局局长戴永康说,2019年,天津科技部门还将把“少跑一趟、少等一天、少签一次”作为改革的具体目标,争取进一步砍掉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缛节,让科研人员少一些羁绊束缚和杂事干扰,多一些时间潜心科研和自由探索。(来源:科技日报,2019-01-16)
【高教资讯】
复旦大学发现神经干细胞参与脑发育作用机制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解云礼课题组研究发现神经干细胞在胚胎脑中的精确定位对脑的正常发育发挥重要作用。1月30日,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神经元》。
人脑是最复杂和重要的器官之一。哺乳动物的大脑中含有上千万甚至上百亿个神经元,而神经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这些神经元组成的复杂神经元网络是完成脑功能的重要基础。令人惊讶的是,这么大数目的神经元是在人体胚胎发育时,由数量相对较少的神经干细胞分化而成。但科学家目前对神经干细胞的空间分布,尤其是中间前体细胞的空间分布,在脑发育中的作用还不清楚。
解云礼团队通过构建转基因小鼠动物模型,结合细胞生物学、免疫化学和遗传学等技术手段,发现中间前体细胞在胚胎脑发育早期必须精确定位于背侧皮质亚脑室区才能保证大脑正常发育。研究表明,中间前体细胞定位紊乱可导致脑发育异常,进而出现小头畸形症状。而分子机制研究表明,中间前体细胞定位是由表观遗传因子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和2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精确调控的。
“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必须经过严格的调控,从而确保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位置生成特定数量的神经元,大脑的正常发育才能得以维持,如果调控过程出现问题,大脑的发育就会受到影响并可能导致脑疾病的发生。”解云礼教授解释说。
专家表示,该研究不仅阐述了神经干细胞在脑发育中新的作用机制,而且对了解发育性脑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来源:科学网,2019-01-31)
“墨子号”成果获克利夫兰奖
近日,美国科学促进会宣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领衔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科研团队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兰奖,以表彰该团队通过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推动大尺度量子通信实验研究做出的卓越贡献。
这是美国科学促进会设立克利夫兰奖九十余年来,中国科学家在本土完成的科研成果首次获得这一重要荣誉。该奖项将于当地时间2月14日在华盛顿举行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正式颁发。
2017年初,潘建伟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联合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组、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国家天文台、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利用“墨子号”量子卫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空间尺度下严格满足“爱因斯坦定域性条件”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在空间量子物理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相关成果于6月16日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在随后的8月10日,“墨子号”量子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和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两项成果,同时以封面标题论文的形式在线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至此,“墨子号”量子卫星圆满实现了三大既定科学目标,为构建全球化量子通信网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和空间尺度量子物理基本问题检验前沿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与技术基础。
据了解,克利夫兰奖设立于1923年,是美国科学促进会历史最为悠久的奖项。该奖项每年评选一次,从前一年的六月份至次年的五月份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数百篇重要研究论文中,选出一项最具学术价值和影响力的成果授予该奖。过去的20余年里,在量子物理与光学领域,共有包括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1995年)、发现半导体中的自旋霍尔效应(2005年)、首次发现马约拉纳费米子的迹象(2012年)、实现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2015年)等多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入选。(来源:科学网,2019-01-31)
国家科学技术奖第一完成单位盘点:清华第一,上海交大第二
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花落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钱七虎院士固然是最大的看点,而各大高校和科研单位在三大奖榜单上出现的次数,也颇值得盘点。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78个项目,其中包括224个通用项目。具体来看,国家自然科学奖38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7项;国家技术发明奖49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7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37项,其中一等奖14项、二等奖123项。
那么,这224个通用奖项,都是由哪些单位作为第一单位完成的呢?
76所高校:清华第一,上交第二
根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统计数据,全国共有76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了147个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的65.6%。
从奖项总数上看,清华大学 以15项遥遥领先,其中包括1个自然科学一等奖和3个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交通大学 以10项排名第二,均为二等奖。
奖项总数在5项及以上的高校还有:中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东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
从奖项等级上看,共有11所高校获得了一等奖项,分别为清华大学、中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和南京大学。(来源:澎湃新闻,2019-01-09)
中科院系统20项:中科大3项
根据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的统计数据,中国科学院共有17家单位作为第一单位,完成了20个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
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摘得2项自然科学二等奖和1项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纳米科学中获颁2个自然科学二等奖。
企业37家
企业在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榜单上相当活跃。据澎湃新闻统计,三大奖通用项目的第一单位中共有37家企业,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的16.5%。
摘得技术发明二等奖的共有3家企业,分别是: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和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而在科技进步奖的榜单中,企业尤其亮眼。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共有5家企业,分别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油田分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东旭集团有限公司、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和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另有29家企业作为第一单位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
总体而言,今年75%的国家科技进步通用项目有企业参与,获奖企业达到303家,民营企业数量超过国有企业。
分子+研究院在天津大学成立
1月12日,在中国教育部、科技部、中国化学会、天津市、天津大学领导和众多院士、专家的共同见证下,天津大学分子+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
天津大学分子+研究院坐落于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姚建年担任首任院长,现已形成了一支由外籍院士、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等海内外优秀人才组成的科研团队。成立分子+研究院是天津大学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重要举措。
什么是“分子+”?这一概念由姚建年院士首次提出。“分子+”是一种全新的科研理念——即“分子+机理、器件加工、产业化为一体”的贯通式研究。“分子+”科研模式将对传统的农业、化工、制药等行业和新兴的生物医学、能源环境、光电技术、信息科学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未来,天津大学分子+研究院将依托超高时空分辨原位准在线研究平台和分子+创新研究平台,发挥化学中心学科优势,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理科综合实力,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天津市区域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的建院宗旨,就是要从‘变革性化学’的角度出发,解决化学发展自身遇到的瓶颈问题,”姚建年院士表示,“下一步,研究院将通过两个路径找到未来化学的出口:一是寻找新的反应途径构筑变革性化学反应体系,催生新的化学工业;二是以化学为中心学科,开创新型分子+路径,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储备未来技术。”(来源:中新社,2019-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