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州理工学院的特色——小而精
(一)加州理工学院的“小”
自建校以来,加州理工学院的规模一直很小。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校才达到两千学生的规模,其师生比保持在1:3的水平。”即使在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它的规模也没有扩大,始终保持其小规模的传统。
由于其小规模的发展模式,加州理工学院的机构设置也非常简单。它的院系设置不是校、院、系三级,而是校、系一级设置,只有生物、化学与化工、工程与应用科学、地质与行星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物理、数学与天文学六个学部。
(二)加州理工学院的“精”
加州理工学院虽然规模不大,但其学术成就和声望却很高。在2000一2010年间,该校教授平均每人在一流自然科学期刊上发表3. 36篇论文,总数排名第一的斯坦福大学仅为1.21篇。一所规模如此小的大学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小而精”的准确发展定位与特色。
二、“小而精”理念下的发展策略
(一)聘请一流的科学家担任教师,创造一流的研究与人才培养环境
要办成一流大学,根本的一点是离不开一流的师资。加州理工学院把学校定位于发展前沿科学,培养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最根本的是需要一流的教授。它的校长都是著名的科学家,懂得如何发展科学,非常重视聘请一流的人才来学校任教和科研。
1921年,密里根教授的到来使加州理工学院如虎添翼,他做了18年校长,不仅把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系变成了全国最好的,而且把整个学校带到了研究的前沿。然而,请他到加州理工学院难度很大。当时卡耐基基金会要请密里根当主席,西门福来克斯纳(Simon Flexner)正在筹建中的全国物理化学中心实验室要请他当主任,密里根任教的芝加哥大学也千万百计要把他留下。1916年他还兼任国家研究委员会主席,1928年兼任美国科学促进学会会长。但校董海耳知难而上。1919年,密里根要求建立一个耗资达100万美元的研究所和实验室,使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能够联手从事物质结构的研究。海耳首先建立了“密里根百万基金”,为密里根在加州理工学院建成了超过芝加哥大学的物理实验室。海耳本人甚至将自己的家产押上,保证每年给他研究经费。诺耶斯同意放弃他扩展化学系的一部分资金用于发展物理系,还保证他承担较少的行政事务。从此以后,这两个志同道合的人把加州理工学院变成了今天举世闻名的一流大学。
在加州理工学院,对优秀人才的重视非常突出。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时候,学校的经济而临巨大的困难,而为了留住鲍林,诺耶斯、密里根、海耳等三位校董使出了浑身解数。海耳和其他一些董事还从自己的口袋中掏出钱来资助鲍林的研究,而且当化学系新楼停工之后,海耳在他新的天体物理学大楼里腾出教室来作为鲍林的实验室。诺耶斯在30年代中期破格把鲍林升为教授之后,还聘请他当化学系主任。诺耶斯认为在用人上“年龄的大小肯定不是主要的考虑因素,化学系主任超越一切的品质应该是全身心地投入于研究工作……善于接受并发现新的思想,同制定未来科学研究新计划的能力相比,行政能力是第二位的”。由于鲍林在加州理工学院深受器重,学校给他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才使这位科学家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1930年,加州理工学院高薪聘请到了德国著名的地震学家古腾伯格斯,使世界地震研究中心从德国转移到了美国,又使美国的地震研究中心从伯克利转移到了加州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还聘请了美国航空技术的先驱人物冯卡门,正是由于聘请了一流的科学家担任教师,才建立了一流的学科,加州理工学院虽然学科不算齐全,但多数学科都是世界顶尖水平。正是有了世界上最好的大师、最好的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才有了今天的声誉,一所大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它是否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有了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才会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
(二)注重基础学科研究和学科交叉
加州理工学院的两位奠基人都信奉一种较新的观念,即科学研究应该打破并超越旧的学科界限,他们都非常重视基础学科建设和学科之间的交流。在加州理工学院,化学家定期参加物理研讨会,物理学家通过观察宇宙来检验化学演化的理论,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化学家一起破解星球的奥秘。诺耶斯虽然是化学家,但他在1922年致力于生物化学的研究和教学,最先在学校倡导开生物课,他认为生物课是医药学的基础。而密里根坚决要求本科生学习两年物理、两年化学和一年数学,这种课程要求一直保留到今天。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都必须完成生物、化学、数学、物理和社会万而的必修课,且课程要求严格。学生直到后两年才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所选领域和专业中。
由于学校规模小,教师只有300来人,在一起交谈很方便,所以学科容易交叉。例如,20世纪初的化学仍然是扎根于上一世纪的许多分支学科的大杂烩,每一门分支都有自己的一班人马和一系列难题。化学家们被分成离子学家、热力学家,后来又新添了量子化学家,每一个团体都有自己的传统、方法、期刊,每年只是在几次全体会议上才坐在一起。在美国,只有加州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化学系才跨越了这些旧的学科限制,强调在教授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并致力于研究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20世纪20年代末在美国能够把量子力学应用到化学上的科学家屈指可数,而且他们之间的多数人是对化学抱有兴趣的物理学家。加州理工学院的鲍林是独树一帜的,他受的训练是化学,而同时又有渊博的数学和物理学知识。正是由于学科交叉,1931年鲍林基于量子理论创造的化学理论,比当时的思想领先了10年。绝大多数化学家既不知晓量子力学为何物,也不理会量子力学对化学学科的重大意义。他后来又从有机化学转向生物学研究,坚持参加生物学讨论会,同样取得硕果。在鲍林名声鹊起的时候,哈佛大学想聘请他去。但鲍林发现,在哈佛,像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这些分支学科己僵化为互不来往的封地;而在加州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可以自由地采取自己独特的科学研究方法。
遗传学家摩尔根在加州理工学院时,鼓励研究者同生物化学家协作攻关。当时,这种组织形式在美国几乎是独一无一的。“摩尔根反对给人划框框、戴帽子。加州理工学院之所以取得惊人成就,这种态度起了很大作用。他在加州理工学院反对学科间各自为政,力主把遗传学、动物学、胚胎学、生理学合并为生物学,他还提倡生物学同化学、物理学相结合。”在加州理工学院,甚至生物学部大楼也被设计成与化学大楼连在一起,以方便两个学科人员的接触。在摩尔根从事科学活动的年代里,不但产生了遗传学这门学科,而且己发展到了必须依靠学科间的合作才能继续前进的阶段。摩尔根从人才培养和机构建设两方面推动了生物学革命。迄今为止,曾在他组建的这个部工作过的生物学研究人员中,有7人获得诺贝尔奖。
(三)学校领导注重多渠道募集资金
加州理工学院是一所私立大学,学校虽然规模小,但要发展成为一流的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学校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因为现代科学的发展需要一流的仪器和实验设备,其成本是非常昂贵的。没有足够的资金,就不可能聘请到一流的教师,就不能提供最先进的实验环境,根本谈不上发展成为最好的纯科学研究场所。
加州理工学院发展的时代是美国西部财富剧增的时代,帕萨迪纳聚集了很多百万富翁,加州理工学院的董事会成员绝大多数都是百万富翁,为筹集资金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加州理工学院的历届校长都是科学家,他们为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倾注了巨大的热情。这些科学精英们利用他们的智慧和人际关系,在筹集资金方面的能力并不比科学研究差。
1921年出任校长的物理学家密里根,在他192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代表了美国公众头脑中的科学家形象。密里根也是筹措资金的大师,他能够运用各种方式说服别人为加州理工学院投资。加州理工学院董事会的一个席位,成了当地最富有的人的一种荣誉象征。
在20世纪,基金会的资助是大多数私立大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卡内基和洛克菲勒基金会开始大规模地资助科学研究。加州理工学院非常重视同其搞好关系,争取资金。加州理工学院的很多科研项目都是这两个基金会资助的。如1928年,在威尔逊天文台工作的海耳及其同事为加州理工学院争取到建立200英寸天文望远镜项目,争取了洛克菲勒基金会国际教育理事会的600万美元拨款,占这个基金会在6年间赠款的35%。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的教学和研究从此成为加州理工学院的一部分。
海耳、诺耶斯和密里根都是国家研究理事会的组织者。国家研究理事会从1919年开始设立并管理博士后奖学金。这些博士后多数集中在五所大学:加州理工、伯克利、普林斯顿、芝加哥、哈佛。由于海耳、密里根是国家研究理事会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也是博士后奖学金评选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因此,加州理工学院得到大量博士后奖学金。卡内基集团在1915一1933年间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大约1700万美元,其中600多万给了国家研究理事会,而加州理工学院在1921一1929年间得到了近100万美元。
另外,校友捐赠也至关重要。由于加州理工学院培养的人才是大量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他们对学校的回馈也是丰厚的。例如2003年,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公司英特尔的联合创办人戈登摩尔,决定向加州理工学院捐款6亿美元,这是到目前为止美国高等院校收到数额最大的一笔捐款。戈登摩尔是加州理工学院校友,曾经捐赠3 500万美元给加州理工学院的多样化生物应用中心。
三、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
(一)“小而精”的优势
加州理工学院的“小而精”发展策略有利于其保持高质量的标准。一方面,小规模直接导致学生入学时的竞争相当激烈,这种高度选择性的招生保证了优秀的生源。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州理工学院的所有本科生都由教授亲自授课,就连一年级的新生都有可能参加教授的研究项目,为以后培养拔尖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它规模小,用于每个学生头上的教育经费在美国是名列前茅的,大量的经费给培养精品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小而精”发展还有利于核心校园文化的形成。一个小学校更利于团结,更便于交流不同的思想,而且不容易陷入派系斗争。同时,教师较少,就能够和精心选拔的学生保持更加密切的对话,便于学生有很多机会和杰出的老师接触和学习,甚至一起做研究。显然,这是规模庞大的大学无法比拟的。思想的碰撞产生许多火花,激发了教师和学生创造的灵感。尤其是在现代科学高度分化与融合的形势下,这种便于学科交流的氛围对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科研都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加州理工学院的“小而精”发展模式对于促进学科的交流与融合都是非常有利的。
(二)准确定位并把特色发挥到极致
大学的特色是指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优质和富有开创性的个性风貌。加州理工学院在不同的时代,都能坚持自己的定位和目标,抓住机遇,集中优势发展重点学科。学校在20世纪20年代重点发展了物理和化学,30年代重点发展生物和遗传学,一战前后重点发展国防科学。由于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科学发展的进程,学校的实力逐渐增强,成为一所不可替代、无可比拟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一流大学。
综观加州理工学院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一流大学不在于规模大小,也不在于学科之全,关键在于有特色,并把特色发挥到极致。正如该校巴尔的摩校长所说,就像生物多样性一样,大学应该有多种多样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学校各有特点,最重要的是在自己类型中保持特色,出类拔萃,就是一流。
(网站转摘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