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药学院“十二五”人才培养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作者: 时间:2017-11-03 点击数:

为保持广东药学院人才培养发展的良好态势,进一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我校培养人才的市场竞争力,在总结“十一五”建设的基础上,坚持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打造和提升我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根据《广东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的实际,制定广东药学院 “十二五”人才培养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工作回顾

(一)主要成就

1、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绩优异。在“十一五”期间学校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抓手,推动教育教学工作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构建了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同时顺利通过全国首家药学本科专业试点评估,学校办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2、医药特色的专业体系基本形成。本科专业由“十五”期间的19个增加至2010年的28个,新增专业9个,形成了由核心专业群、相关专业群和延伸专业群为主体的医药专业体系。在校生人数(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由“十五”末期的10185人增加至2010年的22762人,形成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3、质量工程建设成绩斐然。“十一五”期间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全面启动教育教学研究、改革与建设项目,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至2010年共获得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 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1门;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2项,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2项,在近两届教学成果评选中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合作参与的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省级实验示范中心2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教学名师3人。

4、“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新成立了护理学院、食品科学学院、医药化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医药经济学院等5个二级学院。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21005人,现有科学学位类型的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二级学科7个,至2010年已培养了305名硕士毕业生,目前在校生有356人。“十一五”期间,培养毕业生总人数为19913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其中本科毕业生17083 名,获学士学位16921 名,学士学位获得率达 99.05%。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7.33%。我校学生在国际、国家创新竞赛中屡获佳绩,其中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学生学术竞赛国际一等奖1项、国家一等奖3项、三等奖3项。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体育成绩硕果累累,在国际、国家级各类大学生体育运动竞赛中获得金牌17枚、银牌24枚、铜牌23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有待进一步明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创新和完善,专业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医药特色在非医药类专业中的体现不够明显,人才培养模式的及时调节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坚持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结合我校实际,“十二五”期间人才培养以“巩固、调整、充实、提高”为抓手,即:巩固“十一五”期间取得的评建成果和质量工程建设成果;调整办学定位与布局,调整优化专业体系;强化内涵建设,不断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建立面向医药卫生行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制。

三、主要任务

培养一批高质量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建设一些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和优势的专业,形成结构合理、医药特色鲜明,“以药为主,医药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医药专业体系,全面提升我校毕业生的竞争力、社会影响力,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医药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一)推进办学体制、办学模式的改革

积极推进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探索人才培养合作发展机制,建设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产学研联盟长效机制。发挥优势,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二)优化校区专业布局,完善医药特色的专业体系

根据校区功能定位,优化专业布局,大学城主校区以药学类专业为主,赤岗校区以医学类专业为主,中山校区以中药学类专业和经、管类专业为主,并积极发展与中山市区域经济紧密相联系的相关专业,宝岗校区以继续教育为主。完善和创新具有医药特色的专业体系。在“十二五”期间,积极培育特色专业,争取获得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3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设1~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3门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达到50门,校级优质课程达到100门。

(三)以“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全面协调发展为主导,适当拓展新专业

专业规模拟从“十一五”期间的28个增加到35~40个;招生学科门类由5个增至6~7个,努力拓展文学、法学门类专业。在校生的规模(含本专科生、研究生等)控制在25000人左右。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争取到“十二五”末期,每年招生规模为300~350人,在校生规模达到1000~1200人;加快教育教学的国际化进展,进一步拓展留学生教育,招生人数达100人,中外合作班招生人数达300人。稳步发展继续教育。

(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具有医药特色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索和开展“校企合作”、“中外合作”、“订单式”等培养方式,构建具有医药特色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专注学生的学业、创业和就业,并形成制度化。重视学生的学业,注重学生的创业和就业能力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毕业创业能力。

(五)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加强各种实践教学平台和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多样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搭建实践教学基地,建成具有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育体系。拟新增加实践教学基地100个。

四、建设措施

(一)继续加大专业建设的力度

积极拓展新专业,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的要求,特别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如在低碳经济、医药现代物流、康复保健、信息服务等领域拓展新专业。

根据不同校区的功能定位,对现有的专业进行合理布局、调整优化,同时继续加大专业建设力度,并合理设置新办专业。

1、实行专业分类建设,坚持四年一轮的专业评估机制。专业将分为五个大类别进行建设:一是强化传统优势专业:药学(含中药类)专业、公共卫生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优势专业,按国家特色专业标准进行改革和建设;二是做优朝阳专业:护理学专业、信息类专业和生物技术类专业等,按省级特色专业建设标准进行改革和建设;三是做精临床医学专业:按照医学精英教育标准和国际医学认证标准对临床医学专业进行改革和建设;四是扶持医药相关专业:对经济类、管理类、食品类、化工类专业,以就业需求为导向,重点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五是拓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

2、深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全面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推动课程体系的整体建设。加强在非医药类专业中医药特色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坚持每3年一轮的课程评估制度,完善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建设一批校级精品课程。

进一步完善教材选用、评审机制,坚持选用高质量教材。做好教材编写规划,加大投入,力争主编一批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和省部级统编教材。

(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制

紧紧围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体制。通过办学模式的改革,推动我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探索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人才的途径,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搭建平台,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及时调节机制。

积极鼓励根据专业的特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大学科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试点和主辅修、双学位、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三)建设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育体系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在校内加强实验教学以及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创新实验室建设模式和管理体制,建设更多高水平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建设现场实践教学平台,模拟医药生产实践和医疗实践中的条件与环境,在校内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组织“实践能力大赛”系列课外活动,使第二课堂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多途径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拓力度,加强现有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加强与医药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为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搭建优质的实践教学基地,建成具有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育体系。

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提高实践教学成绩考核的权重,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优化实践教学基地结构,实施产学研一体化。以开展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为契机,积极探索课外创新实验,不断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改革、创新研究生教育

构建具有我校学科特色的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体系,着力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和授权学位质量。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抓住时机,加快发展,突出重点,合理规划,构建符合我校实际、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研究生学位授权学科体系,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积极拓展联合培养博士生,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

(五)改善、提升教学条件

“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大教学投入,更新和完善教学设备;加强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和计算机室等公共教学条件的管理、维护和保养;加快图书馆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步伐;加强各种教学平台和教学管理软件的建设,提升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专项经费,确保实践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根据学校培养基层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以及学科专业的不断拓展,构建和完善以课程实验、实习(见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各种自主性的科技活动为主体的立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加强实践教学的基地投入,积极拓展新的实习基地,开展实习基地评优活动,对现有实习基地进行质量监控,逐步淘汰一些不能适应我校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基地,提高实习质量。

(六)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质量监控体系

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进一步促进医药结合,形成特色发展,积极探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积极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全面推进案例式、问题式、研讨式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坚持和完善一年一次的教学改革课题立项和两年一次的教学成果培育项目评审制度,积极培育一批教学成果并力争获得省级、国家级的奖励。

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委员会制度,充分发挥教学委员会教学指导的核心作用。探索建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标准,修订、完善教学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加强教学主要环节质量检查,坚持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制度。改革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实行科学评价。坚持执行三级听课制度,完善教学督导制度,发挥校院两级督导的作用。

(七)完善教学工作的激励机制

坚持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巩固本科教学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鼓励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继续坚持两年一次的教学奖励制度,对在专业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教学改革等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以及在课程教学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个人予以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