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要适应发展形势的新变化,把握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分析,科学规划、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发展规划,对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医药大学的步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的要求,紧密联系学校发展实际,特制定如下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学校按照第四次党代会确定“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民主和谐的医药大学”的奋斗目标,以建设优秀本科教育和加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实施内涵发展战略,实现了发展从硬件建设为主向提高质量为主的转变;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科学规范的现代大学管理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新跨越。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能力大幅提升,办学的社会声誉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一)主要成就
1、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规模稳步发展。“十一五”期间,学校实现教育经费总收入25.09亿元,较“十五”期间增长2.42倍;教职员工的收入大幅提高,较“十五”末期增长70%。
校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条件配置全面改善,形成了一校四区协调发展的格局。5年间新建校舍面积32万平方米,新增仪器设备总值10144.2万元,新增纸质图书48万多册(图书馆藏达167万多册)、电子图书15.3万种、数据库14种;集办公自动化、管理服务和文献检索于一体的多功能、涵盖多校区的校园网进一步完善。
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面向全国22个省市及港澳台招生,生源质量稳步提高,规模稳步发展,国际化教育初见成效。全日制在校生人数(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由“十五”末期的10185人增加至2010年的22762人,其中硕士研究生356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由“十五”末期的7814人增加至2010年的11962人。“十一五”期间,学校共培养全日制毕业生总人数为19913人,其中本科毕业生17083名,获学士学位16921名,学士学位获得率达99.05%。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7.33 %。至2010年已培养4届硕士毕业生,研究生教育体系逐步完善。
2、专业结构优化,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学校专业结构和体系逐步优化完善,新成立了护理学院、食品科学学院、医药化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医药经济学院等5个二级学院;新增加专业9个,专业总数达28个,较“十五”末期增长47.40%,形成了既与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对接,又具医药特色,有利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创新型人才培养示范区1个;获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教学改革项目7项。创新人才培养成绩斐然,获得第六届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另有3项联合申报项目获得一等奖;我校学生在国际、国家创新竞赛中屡获佳绩,其中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学生学术竞赛国际一等奖1项、国家一等奖3项、三等奖3项。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体育成绩硕果累累,在国际、国家级各类大学生体育运动竞赛中获得金牌17枚、银牌24枚、铜牌23枚。
3、学科建设得到加强,科技创新、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学校加大对学科建设和科研的投入,总经费较“十五”期间增长3.1倍。新建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1个。新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在原有的8个硕士学位点(1个一级学位点,7个二级学位点)的基础上,新增加3个一级学科科学学位硕士点(基础医学、药学、公共卫生)和中药学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硕士点。建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形成了化学药、中药和生物药三大类比较完整的医药研发体系。
学校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研究任务,国家级项目增加5.0倍,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增加了6.5倍,承担国家“973项目”和“863计划”子课题各1项;科技部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5项;获得省厅级科研成果奖 18 项,其中一项为200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授权专利37个;学校教师五年发表的论文被四大索引收录的有366篇,比“十五”期间增长11.1倍。《广东药学院学报》获2008年度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2010年度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
产学研成绩可喜。“十一五”期间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建了华南现代中医药城、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民族医药健康产业示范基地等多个项目;签约转让“复方贞术调脂胶囊”等4项科技成果和专利,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强附属医院管理,医疗质量、服务社会能力得到提升。
4、人才队伍结构渐趋优化,整体素质和水平稳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共引进各类人才631人,其中,教授65人,副教授156人,博士160人;“柔性引进”耿建国教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人)作为我校首位特聘教授。师资队伍建设较好满足了学校发展需求,至2010年末,学校专任教师1461人,正高140人、副高412人,高级职称的人数占37.8%;具有博士学位人员210人,硕士学位人员538人。同时,学校高层次人才建设成效初现。教师队伍中现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南粤优秀教师5人,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6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广东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省级培养对象7人、校级培养对象64人。国际级裁判1人,国家级裁判2人。省 (部)级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带头人2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负责人6人,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团队1个,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37人。
5、校园文化建设成绩显著。校园文化建设内聚人心、外塑形象,教书育人环境不断优化,学校的凝聚力和知名度显著提高。文化载体建设有效推进,建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药科普园、人体科学教育中心等广州市科普基地。学生的文化生活极大丰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成果丰硕;建设了广药视觉识别系统和校史展馆等工程,广药精神文化不断传承和发展。成功举办五十周年校庆活动。圆满完成了承办亚运会男子排球和亚残运会男子篮球场馆比赛的任务。
6、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学校探索和加强以学校章程为重点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建设,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积极推行院校二级管理,实施和深化岗位编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了一校四区管理运行机制;档案工作成绩显著。修订和汇编了较为完整的学校工作基本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依法治校。
(二)差距与不足
在“十一五”期间,学校基本完成了规划目标和各项任务,然而,离高水平医药大学目标尚有差距。
1、办学特色还需进一步凝炼和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创新和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多校区一体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办学的软实力。
2、省级以上重点学科建设还有待加强;标志性科技成果不多,特别是国家级成果尚未突破;服务社会的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还需要提升。
3、硕士学位点建设的力度还需加强,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学校发展目标的要求。
4、领军人才仍然缺乏,学科方向需要进一步拓展;高水平、高层次的创新团队缺乏;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
5、管理干部的管理水平、创新能力有待继续提高。
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期间是学校向建设高水平医药大学目标奋力迈进,全面深化内涵建设和提升办学水平的关键时期。在这承前启后的攻坚阶段,需要以敏锐的眼光,科学分析,准确判断发展局势,才能积极主动地把握好发展机遇和应对各种挑战。
1、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前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聚焦到人才的竞争,“以教育促创新,以创新促增长,以增长促就业,以就业促和谐,以和谐提升竞争力”已成为全球后金融危机时期繁荣和发展的一个基本思路。为了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我国高等教育已从规模扩张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阶段。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面向社会,优化结构,分类发展,办出特色,克服同质化倾向,对大学在办学定位、特色、培养模式、专业结构、教育质量、管理模式、科技创新及服务社会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切,将引发高等教育的新一轮改革,加快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竞争必将越来越激烈。
2、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广东省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正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把医药、精细化工等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发展;把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作为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这些既有利于学校拓展新兴学科,又要求学校必须整合资源优势,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
3、学校具备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挑战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为学校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和物质基础。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师资队伍素质和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科研条件、校园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校园文化已初具特色,广大教职员工对学校发展的认同感增强,期盼发展,奋力崛起的浓厚氛围正在形成等等,均为学校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学校面临同类高校的激烈竞争,需要加快内涵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三、指导思想、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力促进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全面加快建设高水平医药大学的步伐,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增强服务社会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发展思路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任务,以改革为动力,以更名大学为抓手,实施育人为本的“人才培养创新”战略、激励创新的“科技兴校”战略、优化素质的“人才强校”战略、民主和谐的“管理立校”战略,全面提升内涵,实现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努力将学校建设成具有特色的应用型医药大学,药学、中药学、预防医学等学科在国内有较强的影响力;重点培育一批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进而形成新的特色学科;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能力大幅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在国内同类高等医药院校位于先进行列,成为华南地区医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和药物研发的重要基地。经过20~30年的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民主和谐的高水平医药大学。
2、主要目标
(1)争取实现学校更名为“大学”。
(2)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建立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教学投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3)取得学科建设的重大突破,突出医药特色,有若干学科成为省和国家重点学科,实现研究生教育跨越式发展,力争成为新增博士学位点的立项建设单位。
(4)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创新科技评价激励机制,提升科研项目和成果的层次;以区域经济社会医药领域重大课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力争成为华南地区医药创新基地。
(5)全面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成果转化,全方位服务社会;创新合作体系机制,探索合作新模式,拓宽合作领域,形成面向社会,紧密联系的开放办学新模式;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参与地区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
(6)建设一支规模合理、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富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有影响、拔尖人才的拥有量明显提高,高素质师资队伍适应建设高水平医药大学的需求。
四、主要任务与指标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围绕发展目标,把改革创新贯穿工作全过程,坚持“科学发展,提高质量,改革创新,重点突破”的工作方针,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凸显特色,促进以药为主,医药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内涵,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综合实力。
(一)突出应用,强化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巩固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实施“人才培养创新”战略。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管理机制,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1、立足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力度和广度,拓展办学渠道,引进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人才,促进学校办学模式改革。
2、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主导,完善医药学科专业体系,继续拓展新专业。专业规模从“十一五”期间的28个增加到40个左右。根据校区功能定位,明晰校区专业布局,形成专业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本科专业结构体系。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25000人左右。
3、探索和开展“校企合作”、“中外合作”、“订单式”等培养方式,构建具有医药特色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4、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进一步促进医药结合,形成特色发展;探索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积极培育一批教学成果并力争获得省级、国家级的奖励。
5、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成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育体系,为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保障。
6、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提高培养质量。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体系,加快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到2015年,力争拥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8个,涵盖二级学科点30个以上;拥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4个,研究生规模达到1000~1200人。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积极拓展联合培养博士生,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
7、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充分发挥思想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强化学风建设。进一步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引导贫困生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完善资助贫困生的工作机制,拓宽资助渠道,有效发挥勤工助学在对贫困生资助中的作用。
8、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择业教育,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拓宽就业渠道,大力支持本科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继续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加大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确保就业率在90%以上。
9、稳步发展继续教育,确保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积极拓展专业面, 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
(二)凝聚特色,打造高地,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实施“科技兴校”战略。集中力量,加强重点学科、创新团队和研究平台建设,健全创新体系,打造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科研高地,提高科技核心竞争力,努力在学术水平、自主创新能力上取得新突破。
1、强化学科建设,突出特色与优势。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优化学科结构,促进医药结合和学科交叉,培育和形成新的学科,提高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加大以药学、中药学、预防医学等为重点的学科群建设,培育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向国家级重点学科冲刺,实现国家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扶持3~5门有发展前景的学科成为省部级重点学科;重视医药相关学科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充分发挥我校多学科优势,努力推进医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完善医学与理、工、经、商等交叉的学科体系;探索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在学科建设上的合作方式。
2、充分发挥优势,加快科技发展。加强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力度,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的实际问题,广泛开展多层面的基础性、应用性研究,积极申报和承担更多高层次的研究项目。重点推进省部级科研平台建设,建设1~2个省级科研平台,冲击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及相关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立项。争取科研经费(包括纵、横向)每年递增20%以上。争取获得1~2项国家级重点或团队项目,1~2项教育部或广东省重大科研和创新科研团队项目;力争在承担国家863、973和科技部重大科研项目上取得突破;获得10项省部级成果奖,重点冲击国家级科研成果奖;获得授权的专利60~80项;四大索引收录论文数达400~500篇。学报争取进入中文核心期刊。
3、整合优势资源,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和构建符合应用型医药大学建设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组织结构,整合优势资源,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区域性高水平的医药创新基地。重点加强科研院所、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已立项的省部级重点研究室、研究中心建设,推行和完善PI制,加大投入,制定积极的绩效考核机制。加强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积极培育和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
4、积极开展医药相关学科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不断加大投入,充实医药相关学科专业力量,构筑研究平台,凝炼稳定的研究方向。建立起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长效机制,切实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管理创新。
(三)充实梯队,提升整体,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抓住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重要环节,健全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学校目标定位发展要求、结构优化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支撑学校新一轮跨越发展。
1、确立学校发展人才优先理念。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加强统筹规划和投入力度,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创新人才评价与考核机制,深化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与建设,科学规划和设置岗位,强化岗位管理,协调促进各类人才队伍的建设,推动学校办学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学科进步、人才队伍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2、实施系列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科学配置人力资源。一是在人才队伍规模适度扩张同时,更加注重人才队伍质量提升,结构优化,不断优化学缘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二是在人才队伍整体建设同时,更加侧重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抓好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争“十二五”期间我校在长江学者、珠江学者等国家级或省(部)级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三是在促进人才个性化发展同时,更加侧重创新团队发展,围绕“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基层学术组织建构方式,建立有序的团队协作模式和合理的业绩分配机制,提高团队创新活力。四是在全面培养中青年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基础上,加大“应用型” 师资培养力度,根据各学科群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和教师自身发展需要,建立校院两级教师职业生涯支持体系,构建学位教育、技能培训、高层次研究等多位一体的培训制度。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每年选拔10~2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海外知名大学、研究院所和实验室重点培养,选拔10~2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一流大学进修。同时,构建“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基地,建设以企业或行业技术骨干为主的兼职教师队伍,加大兼职教师队伍比例,力争来自企业、行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兼职教师的总数达到200人以上。
3、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根据现代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形成一整套科学公正的分层次、分类别的人事考核与管理标准。在基本完成学校岗位设置及聘任工作基础上,要进一步深化岗位聘任、绩效考核、分配激励机制的改革,完善聘任体系和学院、教师个人二级目标责任制管理体系,以及按业绩为主、科学合理的考核分配体系;根据学科专业建设的战略需要和类型特点,结合学科专业高层次师资队伍状况、教学科研主要成果,调整学科专业高层次岗位的设置,明确岗位工作职责和任期目标;通过政策引导、岗位设置,鼓励挂职锻炼、在岗培训,提高中青年师资的应用实践能力、社会服务与拓展能力。
4、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努力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严谨治学和崇尚学术的氛围,引导教职员工关爱学生,以德感人,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
5、加强党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通过改善队伍结构、注重实践培养、提高素质层次,强化服务意识,全面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
(四)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
树立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不断提高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面向社会,构建学校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模式,积极引进社会办学资源,促进学校加快发展。
1、抓住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机遇,进一步加强与政府、企业和研究院所的合作,建立起与医药行业紧密相连的战略联盟,加快科研成果的孵化与转化。大力开展横向合作,建立一批产学研基地、研究平台和咨询服务机构,增强区域相关技术和知识创新服务活动。
2、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以现有的科普基地为依托,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积极开展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社区教育,推进医药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3、主动与政府和相关组织合作,充分发挥学校在应对社会突发灾害,社会重大事件中的作用。
4、完善全方位服务的管理体系。建立起有效开展社会服务的校内协调机制、服务社会的专家库以及重大服务项目的具体落实和专人负责制度,强化服务功能和管理效率。
5、完善校产经营机制。强化校产公司管理,建立以资产为纽带,产权清晰、责权分明、校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规避学校的经营风险。
(五)强化管理,健全制度,推进依法治校
实施“管理立校”战略。逐步健全并完善适应高水平医药大学建设要求的各种管理制度,推进依法治校,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1、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健全重大事项专家咨询论证制度,确保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学术组织机构在办学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切实保障师生员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进一步加强档案工作。
2、全面推行二级管理体制改革。明确校院两级的责权利关系,加强校级宏观决策调控的职能,强化目标管理;简政放权,重心下移,提高二级单位办学的自主性。建立层次清晰、规范高效、协调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
3、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强校园综合治理,积极开展与所在地方政府和社区的文明共建活动,为师生创造和谐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为学校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六)提升品位,夯实基础,建好大学文化与环境
重视校园文化内涵建设,进一步凝炼广药精神,营造富有广药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夯实校园基础建设,继续完善,确保办学的物质条件不断适应学校发展需要。
1、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网、报纸、论坛、讲座和社团活动等对丰富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建设一批校园文化品牌,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积淀校园文化底蕴。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构建特色文化园区,全面应用学校视觉识别系统,强化文化教育效果,培育和弘扬优良校风,传承发展广药精神。善用善待媒体,打好主动战,注重专题策划和品牌包装,努力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加快校园基本建设。加大投入,完成中山校区第六、七期建设工程,赤岗校区护理教学大楼建设项目,中山校区和赤岗校区的安防监控系统。完善大学城校区的教学、科研相关配套设施,确立赤岗校区临床教学大楼的功能并加快调整使用,尽快合理使用宝岗校区现有资源,力争完成中山校区教工宿舍和学术交流中心的建设。全面实施四个校区的绿化美化,实现校园功能完善、设施条件良好、环境优美和谐的建设目标。
3、建设高水平图书馆。建设服务主导型数字化图书馆系统;切实保证重点学科、平台基地和新兴学科的发展需要,形成学科结构合理的文献资源体系;建立全校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按现代化图书馆的标准建设中山校区图书馆。使图书馆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4、建设数字化校园。优化学校网络资源的管理和配置,完善校园网络系统和网络服务系统;制定并执行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搭建学校统一的数据平台、统一的身份认证平台和统一的信息门户,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全面推进“电子校务”进程,完全实现办公自动化和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建设网上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网络在线教学系统、网上虚拟实验室,初步建成数字化学习环境,支持自主学习;建成适合学校实际、省内领先的数字化校园。
(七)对外开放,扩大影响,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
深化和拓展与国外、港澳台地区高水平大学的合作,积极引进国外优质大学教育资源和办学理念,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管理等方面开展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合作,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面向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大力吸引优秀留学生生源,扩大留学生规模,提高留学生层次。
(八)积极发展,加强建设,提升附属医院实力
重视附属医院建设,促进附院做大做强。以迎接“三甲”医院复评为契机,推进附属第一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加快医院基本建设的立项和就医环境的改善,全力加大人才队伍和特色专科的建设力度。深化附属第一医院和临床医学院一体化运行机制,切实提高医疗、教学、科研水平和服务质量。
按照大学附属医院的要求,加大对非直属医院的业务指导力度,加强对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科研体系的建设与管理,帮助其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实力。继续扩大非直属附属医院的数量以适应学校办学需求。
(九)重视民生,以人为本,建设幸福广东药学院
正确处理好学校可持续发展与改善教职工待遇的关系,把群众利益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逐年提高教职工的福利,使广大教职工的生活待遇改善与学校发展同步。畅通渠道,完善教职工依法表达诉求的长效机制;重视改善教职工工作条件和环境,注重人文关怀,积极开展全校健身运动,增强师生身体素质,不断满足广大教职工对身心健康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关注并逐步解决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问题,建设幸福“广药”。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管理水平
1、充分发挥党委的核心作用,加强对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领导。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加强党的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把学校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不断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行政能力。充分发挥学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培养、管理、考核、监督的配套机制,建设一支敬业务实、协作创新的高素质管理队伍。
3、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完善学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和制度创新力度,坚决惩治腐败。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
(二)积极筹措资金,提高资源利用效能
1、多渠道筹措学校发展资金,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提高支撑学校发展的能力。“十二五”期间,力争学校的收入逐年提高,到2015年末总收入达到24亿元左右;优化支出结构,资金投入由规模拓展转变为内涵建设,在保证重点项目建设和不断提高教职员工生活福利的前提下,加大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引进和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办学,通过开展广泛的合作与共建,争取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更多的支持。充分调动校友的积极性,建立校友基金,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办学。
2、依法理财,科学管理,厉行节约,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财务管理,厉行增收节支;重视银行贷款管理,防范财务风险;强化预算管理,合理安排收支,降低资金使用成本;认真落实经济责任制,将学校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审计范围,杜绝各类资金违规使用,防止浪费;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提高使用率,保证国有资产的增值和保值。
(三)加强《规划》宣传,建立落实责任制
加强《规划》的学习宣传,做到思想统一,目标任务明确,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建立检查制度,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和跟踪检查。学校将把推进规划任务的实施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各单位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