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学(伯克利)学术卓越的生成逻辑与启示
加州大学(伯克利)为世界学术的知名学府,2011年,英国《泰晤士报·高教副刊》世界大学学术声誉排名中,该校居世界第4名;2011年《美国新闻周刊》全美最好公立大学排行榜中居第1位,其研究院的很多学科在全美排名也位居前3名之列。加州大学(伯克利)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追求学术卓越,从一所地方性小型公立院校,成长为一所全美最优公立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在实现学术卓越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经验,反思其学术卓越的生成逻辑,有助于我们形成科学认识和正确借鉴。
一、加州大学(伯克利)学术卓越的生成逻辑
(一)多元融资渠道与学术卓越生成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长期历史发展中,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多元融资渠道,为其学术卓越提供了资金保障。整体看,其学术资金主要来源于州政府、联邦政府、基金会、私人慈善组织等。在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加州政府是该校最大的资金来源。而近些年来,随着加州经济不景气,州政府投资在该校学术经费来源的构成比例上有逐年递减的趋势,这就迫使校方逐渐走出州政府庇护,多方筹集资金。
联邦政府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学术研究经费最重要的来源。1887年加州大学(伯克利)抓住联邦政府颁布《哈奇法案》的契机,在政府向加州拨款建立农业实验站、加强农业科学研究的同时,积极扩展学校学术研究实力。“二战”期间及其后,大批联邦政府资金投入加州顶级研究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也从中获得大量资金。借助联邦政府投资创办的劳伦斯国家实验室和曼哈顿计划大大促进了该校科学领域的学术实力,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学术卓越的最大驱动因素。
另外,加州大学(伯克利)也积极吸纳国内外基金或慈善机构、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国内外商业协会的学术资助。同时,该校积极与产业部门合作,吸纳产业资金,这些多元外部筹资来源为其学术卓越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2011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学术研究总经费为6.736亿美元,在其经费来源结构中,联邦政府资助占62.1%,加州政府资助占14.3%,非盈利性慈善资助占14.1%,产业部门资助占6.5%,学校自身资助占2.5%,其他政府机构资助占0.55%。
(二)“卓越”价值追求与学术卓越生成
追求“学术卓越”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历届校长的办学理念。早在吉尔曼(Daniel Coit Gilman)领导时期,加州大学(伯克利)就提出了“通过开展与加州面临经济挑战相关的科学研究最好地服务于加州利益”的办学理念。随后,惠勒(Benjamin Ide Wheeler,1899~1919)首次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通过提升教师薪水待遇,在全国招聘最卓越教师,拉开了加州大学(伯克利)竞争最卓越人才的序幕。斯普劳尔(Robert Gordon Sproul,1930~1958)任职时,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招纳卓越贤才,在每个院系组建了一支全美最优秀学术团队,把“鼓励和支持学术卓越”作为他的领导原则。克拉克·克尔(Clark Kerr)被誉为“现代伯克利的设计者”。他的根本目标是将加州大学(伯克利)发展成为一所全美顶尖大学。对此,为了确保学术卓越,他实施了一套非常严格的教师聘任、晋升审查制度,并对相关学系和院系进行直接管理,集中力量改善院系在全美的学术地位。美籍华人田长霖任加州大学(伯克利)校长时,明确了“以卓越为立校之本”的发展理念,指出:“伯克利是一所世界级的大学,首先应致力于在师资和学术上的卓越地位”。在面对州政府削减经费、提高学费、学校出现经费不足时,他再次宣布将保持加州大学(伯克利)的“高水平学术卓越”(high level of academic excellence)。依靠外部资金的支持,加州大学(伯克利)继续保持着高水平的研究和学术卓越。可以说加州大学(伯克利)坚持不懈的“卓越”价值追求孕育了其学术卓越。
(三)共同治理制度与学术卓越生成
以学术评议会为核心的共同治理制度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学术卓越提供了重要保障。1868年加州大学(伯克利)设立了由校外人士构成的董事会。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由校长领导、所有教师和各院系领导构成的学术评议会。在任惠勒时期,赋予了学术评议会的多项权力,确立了学术评议会的独立地位。1919年加州大学(伯克利)爆发的“教工革命”(faculty revolt)开启了教师、行政部门和董事会等团体共同治理的模式,大学教师开始成为学校共同治理的主体。自此以后,历届校长对董事会和学术评议会的规章制度与治理结构不断革新和完善,奠定了加州大学(伯克利)现代意义上的共同治理制度框架,形成了大学共同治理制度的基本结构:在董事会下两个既并列又有必要重叠的决策体系,即学术评议会和以校长为代表的行政机构。
加州大学(伯克利)共同治理制度确立了现代大学基本制度。共同治理的核心机构——学术评议会,主要负责学校教学和科研等学术事务。学术评议会代表大会(Assembly of the Academic Senate)主要由各分校代表以及评议会分部主席组成。学术委员会(Academic Council)作为学术评议会的执行机构,主要由校招生委员会、教育政策委员会、研究生事务协调委员会、学术人员委员会、研究与肯定性行动委员会,以及规划和预算委员会等各利益相关部门主席组成。在共同治理过程中,教师和行政人员就共同问题共同协商、共同决策,构成了一种平等对话的学术共同体。在共同治理制度保障下,加州大学(伯克利)人才辈出,不断生产出大量原创性科研成果,从而确保了加州大学(伯克利)世界卓越的学术水准。加州大学(伯克利)前学术评议会主席哈里·N·赛博(Harry N. Scheiber)指出:“现代评议会是一种迷人的制度,它在过去75年的创造性张力中发展……评议会唯一的责任是保持学术卓越的火焰永不熄灭。”
(四)知识生产方式变革与学术卓越生成
为提升学术卓越水平,加州大学(伯克利)不断创新知识生产方式。加州大学(伯克利)高度重视与产业界的合作,创设了“知识产权和产业研究联盟办公室”(The Offic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Industry Research Alliances,IPIRA),负责评估最新学术成果的商业潜力,订立赞助研究或合作研究协议,为加州大学(伯克利)与产业研发合作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从而促进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学术研究的高情境化,形成了多元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知识生产共同体,知识生产组织形式灵活多样。
通过学科交叉互涉与知识边界跨越开展的知识生产具有很强的学术活力,这种交叉平台是科学知识原创与技术发明的重要地带。加州大学(伯克利)开创了多种形式的跨学科研究项目,其中最典型的是所谓的“组织化研究部门”(Organized Research Units,ORUs),包括研究所、实验室、研究中心以及研究站等,由教师、专职研究者、博士后与科学家组成,旨在打破学术院系组织形式的局限性。这类跨学科组织形式具有高度异质性,由来自不同学科专业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构成,强调以某学科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形成优势互补的学者研究团队,是一个集约化的知识生产组织形式。通过ORUs跨学科组织形式,大学扩大了学术研究主题的选择范围,但又不影响学术院系的基本教学任务,从而实现了学术卓越。另外,为鼓励跨学科学术研究,加州大学(伯克利)还专门为跨学科学术活动增加了教授岗位。
在长期的学术发展过程中,加州大学(伯克利)内部基层学术组织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跨学院、矩阵式的研究机构蓬勃发展,建设了一大批综合性实验室和跨学科、跨院系的研究中心,有组织地开展战略性、前沿性、基础性的研究,既为完成国家战略任务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又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处于科技最前沿的创新平台,同时还大幅提升了学校的学术水平,确保了加州大学(伯克利)的学术卓越。
二、加州大学(伯克利)学术卓越的经验与启示
(一)多元筹集科研经费,提高人才竞争力
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学术发展经验看,充足的科研资金是确保学术卓越的必要条件。我国高校应该采取“走出去”战略,加强与产业部门的科技合作,并积极开拓与国外企业研发合作的新途径,吸纳国内外各产业界的研发资金;同时,应通过各种基金会组织,积极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并积极探索吸纳国外慈善基金会资助的途径。学术竞争力潜在于人才竞争力。加州大学(伯克利)利用充足的资金引进了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教师,组成了科研实力雄厚、科研配备一流的学术团队。对此,我国高校应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加大对国内外卓越学术人才的引进力度,提高人才竞争力,从而确保学术卓越。
(二)确立“学术卓越”的价值理念
加州大学(伯克利)学术卓越生成逻辑启示我们,只有不断地追求和捍卫“卓越”的价值理念,并以“学术卓越”为践行发展之道,才能不断地提升大学的学术水平和竞争力,才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对此,在政府层面上,正确决策“学术卓越”取向的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应成为顺应国际潮流的迫切需求;在大学层面上,确立“学术卓越”办学理念,营造“学术卓越”大学文化,应成为提升大学学术品位,提高大学核心学术竞争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价值选择。
(三)通过“共同治理”为学术卓越提供制度保障
加州大学(伯克利)在确保“学术卓越”的发展过程中,通过董事会和学术评议会的形式实现了共同治理的制度保障。我国在完善现代大学制度进程中,首先应科学组建学术评议会这一共同治理的核心机构,深刻理解大学的本质特征,尊重大学教师这一特殊群体,鼓励全校教师代表参与大学治理,创建大学行政与教师共同治理理念的新型制度模式。只有在这种民主的共同治理制度下,才能促进大学人才辈出,保证大学不断产生原创性学术成果,从而实现大学学术卓越。
(四)转变知识生产方式
M·吉本斯(Gibbons)等西方学者在《新知识生产》论著中揭示了当前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趋势:传统的以理论独尊、试验性科学、学科内部驱动、以大学为核心的知识生产模式(即ModeⅠ),正在被新知识生产模式(即ModeⅡ)所取代。模式Ⅱ知识生产方式基本特质表现为:跨学科性、应用情景、知识生产参与者的多样性和异质性、知识生产组织形式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借鉴加州大学(伯克利)的经验,为提升学术竞争力,实现学术卓越,我国大学必须深刻认识新知识生产观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加强跨学科学术研究项目建设,积极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以问题取向或应用取向引导大学学术研究。在学术共同体的组织上,实施项目管理制度,加强学术共同体组织的灵活性和快捷性。
(网站转摘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