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时代背景、内涵指向与实现策略

作者:汤贞敏 时间:2021-11-17 点击数:

摘 要

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这是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奋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总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态势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把握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要义,需深刻领悟高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有机体和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力量,需深刻领悟全面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的使命担当。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要求坚持把高等教育发展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水平高等教育,充分激活高校的人才、智力、科技资源,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高校人才队伍。


一、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时代背景


(一)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和国家发展战略不断提升,教育事业的地位也随之提升、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教育事业一直努力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作用。

高等教育具有培养人才、创新科技、服务社会、传承文化、国际交流合作的功能作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无疑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早在1977年5月,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3]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七大,我们党始终要求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发挥教育作用,同时要求教育不断提升自身先进性、创新性、引领性,实现教育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基于我国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战略判断,强调“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4]。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提出从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的战略安排,第一次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5]这是建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部署,是把教育置于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总体格局去谋划,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去运筹。经过长期奋斗,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普及化,紧接着的发展主题应是全面实现优质化。只有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高素质人才、高质量智力、高水平科技的需求,增强国家核心竟争力,才能充分体现和彰显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和功能作用。

(二)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化、奋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充满各种矛盾并且矛盾会不断发生转化,其中起主导与支配作用的是主要矛盾。我们党总是以此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的。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进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6]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昭示我们要清醒看到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都在发生新变化,人民期盼享有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期待高等教育提供更加多元更高水平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强力保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而目前高等教育本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比较多,在结构、质量、特色、效益上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只有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高等教育,充分实现高等教育优质化、多样化、特色化,努力提高全体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提升人的全面发展能力和人力资本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助力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更好满足人民愿望。

(三)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基于充分洞悉世界格局深刻调整、总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态势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决定一个国家的核心竟争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经、正在并将继续带来国际力量对比和世界格局深刻调整,国际竟争更加激烈。其背后的高等教育同样地已经、正在并将继续发生革命性变化。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的时代主题,但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要求我们清醒看到高等教育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当今世界普遍得到高度重视,以学习者为中心、由知识本位向素质能力本位转变、注重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成长等理念得到广泛认同,高等教育形态、模式、内容、技术的创新迭代推进。把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达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根本靠建成高等教育强国、靠有庞大的结构优良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于整个世界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也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充分展现大国形象、大国智慧、大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竟争,说到底是人才竟争,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赢得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优势,在国际竟争中占据主导地位。[7]作为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并且具有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崇高使命感的大国,需要牢固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合作,积极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以高等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借鉴,更好更多造福人类社会。


二、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内涵指向

(一)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需深刻领悟高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有机体

教育兴则国家兴,兴国必先兴教;教育强则国家强,强国必先强教。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体系既是增进人民福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性基础,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性支撑。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先后提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制造强国、文化强国、军事强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等战略目标,而这一切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需要以雄厚的人力资本作支撑,需要以教育强国来托举。习近平总书记正是立足我国国情重大变化和世界格局深刻调整,准确把握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8]这一重大的创新性论断,具有高远历史站位和深邃战略眼光,充分突显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教育的极其重要性,为新时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世界发展史充分表明,一个国家唯有发达的高等教育,才会有高素质的国民、强大的科技实力、现代化的经济和文明的社会,而高等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有机体,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9],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源源不断地促进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

(二)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需深刻领悟高等教育是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力量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物质文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应当更加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充分发挥高等教育战略性支撑作用。

目前,我国在促进经济发展动能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上面临不少挑战,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巫待全面加强,一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发达国家的格局尚未发生根本改变,需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引导和支持高等教育的功能作用落实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并根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改进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特色发展引导机制,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发展的时代新人特别是大批创新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建设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科技创新集成体系,聚焦国际科技创新前沿和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攻克一批“卡脖子”科技问题。同时,积极发展更加普惠更高质量高等教育,促进国民素质、社会文明程度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明显跃升,助力形成有效社会治理、良好社会秩序以共建和谐幸福家园,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激发全民创新智慧和创业活力。

(三)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需深刻领悟全面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的使命担当

我们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政党,也是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奋斗的世界大党,作为党的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理所当然地要有更大担当和更大作为,全面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的世界是各国共同组成的命运共同体。战胜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努力。教育应该顺此大势,通过更加密切的互动交流,促进对人类各种知识和文化的认知,对各民族实现奋斗和未来愿景的体认,以促进各国学生增进相互了解、树立世界眼光、激发创新灵感,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10]这一重要论述,富有宽广国际视野,是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赋予高等教育新使命,同时也对青年学生寄予新期待。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世界格局深刻调整,我们既要加快发展世界水平高等教育,增强全面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的话语权,提出中国主张、贡献中国方案、体现中国智慧,促进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又应在参与中更加发展壮大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助力增强国家科技实力,推进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不同国家与不同文化,更好服务国家重大外交战略,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实现策略

(一)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要求坚持把高等教育发展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支撑,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发展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融互促。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对教育规律把握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战略考量,要求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11]这就要在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特别是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牢牢确立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始终把高等教育放在构建改革开放新格局、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来思考,放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来定位,放在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来落实,使高等教育发展直面、适应、助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将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融人其中,建立健全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从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等方面久久为功。首先,完善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领导体制,提高党在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进程中谋划全局、把握方向、带好队伍、落实规划的能力,做到地市以上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有国家战略眼光、民族复兴使命感和为民谋幸福的责任感,熟悉高等教育、关心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落实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主体责任,树牢正确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形成保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决策机制和政策制度规范。其次,把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贯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规划之中,加强高等教育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规划有效衔接,使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转化为各个时期、每个年度实实在在的工作任务和举措办法。

再次,把对高等教育及人力资源开发投人作为支撑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和物质保障,强化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健全财政投人优先保障、社会投人不断扩大长效机制,同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支出结构,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第四,不断健全公共资源配置制度,加大人力资本投人,持续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总量,深化普职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注册学习和弹性学习制度,畅通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互认、积累和转换,把全体国民蕴藏的智慧资源充分发掘出来,加快人力资本积累,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跨越。

(二)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要求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水平高等教育

将高等教育发展基本规律同我国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是由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立足的独特历史、独特文化、独特国情和面临的新时代特征、根本任务、国际环境所决定的。

只有发展和提升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即贯彻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实现“四个服务”的高等教育,才能达到党和国家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目的,更好学习借鉴世界高等教育科学思想、先进内容、成功经验并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人高等教育各方面各领域各环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恒久主题。同时,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立健全研究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开放型高等学校体系,分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及地方高水平大学,切实建设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办好开放大学和继续教育,确立完善培养规格、教育质量、办学水平的标准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估诊断改进体系。在人才培养上,按照青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构建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引领性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建立“互联网+教育”大资源服务体系,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类分层提升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高职高专学生教育质量,稳步扩大研究生规模并提高与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契合度,更加注重青年学生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健康人格、实践能力培养,特别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引导青年学生更好适应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同时在全社会大力树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观、成才观、用人观、就业观、分配观,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各类创新创造创业活力竟相迸发的制度政策环境、考核评价环境和宣传舆论环境。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将彰显中国特色与放眼世界有机统一起来,制定更加全面更高层次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与世界各国和重要国际性、区域性组织建立紧密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国际高等教育规则标准制定和重大议题研究,与世界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扩大合作办学规模、提高合作办学水平,推进专业区域认证、国际认证。同时,积极发展更具国际竟争力的留学教育,将我国建设成为全球主要留学中心;注重国际化课程建设和全球远程网络教学,打造世界高等教育服务中心,经略全球高等教育市场,并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积极学习借鉴和吸纳世界先进办学治校经验及其优秀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质量保障与教育评价经验,将其转化为提升我国力、学水平、育人质量和丰富发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积极动能,更好彰显中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和优势。

(三)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要求坚持充分激活高校的人才、智力、科技资源

高等教育的功能作用,首要的、根本的是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高素质人才。除此之外,还应当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人类文明进步而在创新科技、服务社会、传承文化、国际交流合作上充分发挥作用。

人民期盼国家经济兴盛、科技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高等教育应当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全方位发挥自身功能作用,加强创新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注重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结构合理的创新型团队培育和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政产学研结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高效完善的协同创新格局,健全重要领域关键技术供给体系,系统化助力提升我国科技创新力量,促进科技自立自强,更好更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区域、创新型行业、创新型企业,推动高质量发展。尤其要瞄准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需求,对接世界科技前沿,深人建设一批研究型大学、一流科研机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积极牵头组织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强基础研究领域国际合作,着力围绕第三代半导体、集成电路、智能芯片、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储能技术、脑科学、重大疾病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成果突破、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链接上协同创新,加快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研究型大学特别要在加强学科建设与创新、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上发力,重点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与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协同打牢科技强国根基。同时,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领域人才荟萃、学科齐全、思想库智囊团优势,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助力党和国家国际传播力建设,帮助青年学生乃至社会大众树牢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普及,不断提高青年学生乃至社会大众的科学素质、民主素养和法治意识,充分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四)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要求坚持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高等教育本身系统庞大,又深受经济社会大系统影响和制约,破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思想观念制约和体制机制束缚,以及实体条件限制,需要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充分激发高等教育生机活力。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高等教育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就是要统筹破解高等教育领域主要矛盾,立足新发展阶段,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构建新发展格局,优化结构、消除弱项短板,发掘潜力、突出特色优势,保障质量、扩大效益贡献,有效化解各种挑战。在加强高等教育领导力量上,更加落实党对高等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在落实高等教育根本任务上,更加强调立德树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全面提高青年学生综合素质。在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上,更加追求内涵式发展,统筹布局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激发高等教育分类发展、争创一流,优化各类型各层次人才培养供给结构,建立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教育体系,提升高等教育与经济、科技紧密结合水平和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上,改革完善考试招生和就业创业制度,更加注重发展素质教育,变革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优化教育环境,加强教育质量内控和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在提升高等学校创新体系效能上,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高校科研创新力,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绩效、贡献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正确评价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育人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特别注重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良好生态,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间创新资源自由有序流动。在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更加突出完善高等教育法律和制度规则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和“管办评”相对分离、有机统一,推进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依法行政、依法治教,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推动高校深化教学科研管理制度、人事薪酬制度、行政后勤服务制度、对外交流合作制度改革,深化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健全遵循规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在推行高等教育科学评价上,更加强调实施以科学履职为导向的党委和政府高等教育工作评价、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高校评价、以教书育人为导向的教师评价、以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导向的学生评价、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用人评价,坚决克服不以人为本、不尊重科学、不遵循规律的顽瘴疽疾。

(五)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要求坚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高校人才队伍

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必须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是其中的基础工作,需要推动教师队伍、科研队伍、管理队伍、辅助队伍向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发展。

高校教师承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是决定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第一资源。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面向全球引才用才,构建规模宏大、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教学、科研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竟争力的青年教学、科研人才后备军,是这支队伍有效履行职责使命的前提和基础。这既要全面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加强人文关怀,推动全社会尊师敬教,依法依规保障教师职业尊严,使教师荣誉感、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也要强化制度规则约束,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提高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意识,增强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12]还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健全教师发展体系,确立师资素质持续提升架构,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加强全体教师分类分层精准研训,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书育人、课程教学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终身学习理念和改革创新意识。[13]积极营造促进教育家脱颖而出的生态环境,鼓励校长和教师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拓宽专业发展路径,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实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14]与此同时,深化高校科研队伍、管理队伍、辅助队伍建设改革,同样以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为要求,在经费投人、素质要求、激励约束、考核评价上作出体系性安排,与专任教师队伍共同构成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高等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核心支撑力量。(来源:广东省高教学会,2021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