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理论溯源及其新时代意蕴

作者: 时间:2020-09-15 点击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理论溯源及其新时代意蕴

徐小洲

如果说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母机,那么,教育思想是启动母机的引擎。 随着时代的变迁,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得到不断丰富与发展。迈向新时代的中国,中西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古今文化的糅合与创新,未来发展的需求与挑战,都迫切需要一盏引领中国教育发展的思想明灯。在历史交汇关头,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阐述了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指明了未来前进方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第三次历史飞跃。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演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内容丰富, 价值观、人性观、实践观、全球观是其重要理论基础。

(一)价值观:为了谁的教育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与社会行为的根本看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区域性与阶级性。追溯思想来源,价值观不仅是教育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石,也是教育实践的价值指引。 古今中外,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地都是促进社会进步与人的完善, 离开这两个基本点,教育必然会迷失其根本方向。从本质上看,教育价值观必须回答教育为了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教育价值观犀利地指出教育的社会性和阶级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严正声明:“资产者唯恐失去的那种教育,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你们的教育不也是由社会决定的吗?不也是由你们进行教育时所处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吗?不也是由社会通过学校等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干涉决定的吗? 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 ”它告诉我们,教育是由一定阶级决定的,现实社会没有超阶级的教育。

在我国革命与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旗帜鲜明地表明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政治立场。 1945 4 月,他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中国国民文化和国民教育的宗旨,应当是新民主主义的;就是说,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指出:新民主主义教育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 1958 9月,他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批示:“党的教育工作的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这一政治立场表明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也指明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同时,当代社会也面临着西方形形色色思潮的影响。 中国社会去向何方?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角度,提出中国发展要学习西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经验,但绝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在 2016 年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

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继承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坚守社会主义教育立场,明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 2018 5 2 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 ”在高等教育办学方向上,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要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2014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 23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 ”在2016 12 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 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这种教育价值取向体现出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属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教育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 2016 7 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2016 12 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南海要始终直通人民群众,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脑中。”]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在 2017 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新年之际, 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 ”“部分群众在就业 、子女教育 、就医 、住房等方面还面临一些困难,不断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如何使人民获得更好的教育。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可见,习近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思想与其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一脉相承。

(二)人性观:社会属性与个体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因此,对人性的基本看法构成教育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在人性论上,关于人的个体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往往成为资本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的争论焦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研究人,尤其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马克思猛烈批判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与社会制度造成工人阶级的片面、 畸形发展,认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的自由发展。在他看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他反对把人的本质看成是孤立的个体, 强调人的社会属性。 他指出:“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马克思认为,在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批驳资产阶级鼓吹的个性、自由、平等、公正等超阶级的普遍价值,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些都是虚伪的谎言。可见,共产主义诞生伊始即关心全人类的自由与解放,而不是少数特权阶级的自由与幸福。

毛泽东同志继承了马克思这一基本立场与看法,在《实践论》中,他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那么, 在现实社会中,个人如何处理其现实社会关系呢? 在《纪念白求恩》中,毛泽东同志要求人们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他指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1937 11 23 日,他在《为陕北公学成立与开学纪念题词》 中指出:“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的远见,这些人充满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 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和社会的解放。”显然,一个受过良好社会主义教育的人应该胸有大志,心系民族与社会解放。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相统一的观点。 2012 11 29 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 “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2013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向兰辉同志学习并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心系群众、为民尽责的公仆情怀,忘我工作、务实进取的敬业精神,克己奉公、敢于担当的崇高品格,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更好发挥表率作用,不断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2017 10 21 日,在欧美同学会成立 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广大留学人员 “要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把自己的梦想融入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之上”。 2018 9 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立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从以上系列重要论述可看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在现实社会活动中的统一,倡导个人在为民族与国家做贡献中实现自我价值。

(三)实践观: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实践观是衡量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标准。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物质的、能动的、革命的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力量。毛泽东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根据,科学阐述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他在《实践论》中指出:“实践的观点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并精辟论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和行的关系,深刻揭示出人类认识的根本规律。 正是基于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重要地位,他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习近平总书记也非常重视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谈到“我在长期工作中最深切的体会就是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面向未来的中国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实践的教育意义,重视培养年轻人的实干精神,鼓励青年在实践中创造业绩与价值。20135 月,在天津考察期间,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2018 5 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都要严谨务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苦干实干。广大青年要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 ”可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通过实践造就实干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全球观:民族的与世界的教育

1847 年,当《共产党宣言》向世界宣告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之时,就意味着共产主义事业是全人类的光辉事业,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民族、集团的福利。 1888 年,当《国际歌》中“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的誓言响彻云霄之际,就向世界表明了共产党人追求人类共同理想的豪迈与不屈。一个半世纪过去了,共产主义理想一直萦绕在世界各族人们的心头。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也在思考与探究人类共同发展的道路。毛泽东同志坚信, 共产主义是全人类必由之路。 1940 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他指出:“惟独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1949 6 30日,他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又指出:“全世界共产主义者比资产阶级高明,他们懂得事物的生存和发展的规律,他们懂得辩证法,他们看得远些。 ”正是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与国际主义的崇高使命,即使在经济建设最困难的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政府与人民也没有忘记帮助亚非拉等世界各国的责任,与第三世界国家建立了兄弟般的国际友谊,并赢得世界人民的高度赞誉。 其中,教育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友谊的桥梁。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与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全人类思想,在人类发展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2013 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 我们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亚洲和世界共同发展。 2016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向世界宣告:“中国对外开放, 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 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体现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博大的世界胸怀与人类发展的高度责任感。 2017 1 月,在日内瓦“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从人类历史与当代文明发展的高度,全面、系统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提出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从全人类思想出发,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促进人类共同发展。2013 9 26日,在“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推动人类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2016 9 27 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5 次集体学习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 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要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突破人才瓶颈,做好人才储备,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在 2016 12 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2018 9 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 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可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牢记国际主义的崇高使命,把培养全球化人才作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进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奠定人才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新时代意蕴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两大核心矛盾为分析框架,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其中,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基本观点构成教育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到中国以来,在历经艰难困苦的中国革命与建设征程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教育思想成为指导我国新民主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并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迈入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肩负着前所未有的崇高使命,也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 根据新时代经济社会与教育发展需求,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方针、方略等关键性问题。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指南与行动纲领。 首先 ,教育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我国基本国情的新变化, 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之轴心,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谁办教育是衡量教育性质的试金石。 对此,我国教育学者提出过重要观点。如顾明远在阐述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时提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教育的性质问题。 ”石中英认为:“教育价值问题是毛泽东所关心的另一个重大教育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为谁办教育’或‘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的问题。 ”因此,在新的时代,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指导方针。

其次,教育发展要牢记社会使命。在形形色色主义与思潮渗透教育阵地之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教育固然有促进个体发展、满足个人需求的价值,马克思主义者也始终鼓励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但是,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并非相互冲突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教育是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重要途径,任何忽视教育社会功能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教育发展不应囿于帮助个人取得小幸福, 更要帮助人民群众获得大幸福。我国教育改革必须坚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根本目的。

最后,教育发展必须把握整体观。 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我们不能脱离社会发展需求片面地看待教育现实问题。民族发展与全人类发展是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我们不能从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出发孤立地认识教育未来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关注社会整体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责任。

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到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再到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重大飞跃。 首先,从形成范围看,从国际共产主义教育思想诞生与传播, 到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引入与中国探索,再到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与国际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不断深化与完善。 其次,从教育受众看,教育对象从工人阶级,到劳苦大众,再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反映出教育的时代阶级需求。最后,从社会适应性看,从教育适应近代大机器生产,到教育适应现代机械化生产,再到教育适应现代化与信息化社会发展,渗透着社会与科技的进步。

这三次思想飞跃具有划时代意义,折射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乃至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不断丰富与发展的历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深刻认识到,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教育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牢不可破的基石,为人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来源:《中国高教研究》2019年第1期;作者系浙江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